斯文在兹山海,经典相伴青春——名师导读“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陆续开课

创建者:李蓓发布时间:2020-11-13浏览次数:787

为继承中国海洋大学人文传统,传承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中国海洋大学非中文本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博雅”教育理念。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设计、开设的“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于2020年秋季学期陆续开课。

目前,“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包括:“唐诗宋词名篇导读”、“中国古代散文经典选读”“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中国古代诗歌经典选读”、“中国赋体文学经典选读”、“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经典选读”“中外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等课程。中文系“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团队,还将根据学生需求,陆续增设更多中外文学经典选读课程。


课程与主讲教师介绍

  

“唐诗宋词名篇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从唐诗宋词名篇的讲解入手,以分类选讲的方式,对经典名篇进行细致的讲解、评析,并通过对每一类诗词文化内涵、艺术魅力的深入分析,探讨同一类诗词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立足类型化诗词发展史,把握名篇的艺术特征、创新和文学史地位。注意把文学史、文化史、诗人生平、诗学理论、诗歌接受史,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融为一体,努力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力求讲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心得。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细读经典名篇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文化常识及政治、宗教、风俗、艺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古典诗词和诗词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把握理解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点,提高阅读、欣赏诗词经典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指引门径。

  

主讲教师简介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二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中国传统文化。兼任全国乐府学会副会长,青岛市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 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1项成果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7本)、第二辑(6部)。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一项排第三)、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目前主讲“唐诗宋词名篇导读”“中国神话与诗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等课程。曾主持建设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首位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独立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4次,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1次。



“中国古代散文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选取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散文的主要文体,先秦诸子散文,汉政论与史传散文,魏晋南北朝骈文与志人、志怪散文,唐宋散文运动与八大家之作,明清古文与小品文等。本课程基本的教学思路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的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古代散文文体类型,在细读历代经典散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古代散文立意,欣赏其语言风格、艺术特征,领悟其现实情怀、品格与美学特征,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演变,并进而把握古代散文与政治、思想、制度、现实的关系,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学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传承传统文学艺术与传统文化。

  

主讲教师简介:

韦春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繁荣人才工程”三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书法工作,侧重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制度与文学、古代文体、古代诗歌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项目、山东省名校工程“书法艺术与书写训练”课程建设项目等多项。已出版专著1部,参著(编)5部;在《文学遗产》《文史哲》《史学史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文学研究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摘录。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4项,其他市厅级奖励多项。


  

“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取自汉魏六朝至清代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代经典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志人小说。每一学期32学时,大致选取20—25篇经典文言小说作品进行引导精读。其中,必读篇目22篇,包括《搜神记》5篇,唐人传奇13篇,宋人传奇1篇,明代传奇1篇,《聊斋志异》2篇。泛读篇目20—25篇。本课程通过具体典型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建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文体知识体系。包括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故事流变等的全面知识。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并在细读小说文本中,理解其思想寄寓,道德取向,审美追求,感受中国古代小说以及古代文学魅力,增加对中国古代小说以及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主讲教师简介: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繁荣人才工程”三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致力于中国汉唐文学与文献、中国古代小说与文献、传记文学与文献的整理研究。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亚洲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曾入选2018年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4项。完成学术专著6部,主编、参编2部,另有文学作品诗集1部。发表论文近百余篇。先后得全国古籍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长期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唐传奇讲座》《中国小说史》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欣赏和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为主要内容,展现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人生境遇、思想情感、诗歌艺术特点,重点探究古代诗人的智慧、情怀、境界;品鉴古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和修辞美。主要知识点包括:《诗经》名篇选读(《豳风•东山》等)、《楚辞》名篇选读(《九章》)、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名篇选读、魏晋南北朝诗歌名篇选读(三曹、陶渊明的作品)、唐代诗歌名篇选读(李白、杜甫的作品)、宋词名篇选读(苏轼、李清照的作品)、元曲名篇选读(关汉卿的作品)等。本课程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优秀诗人的经典诗歌作品,开阔文学视野;掌握诗歌鉴赏和解读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陶冶性情,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热爱,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主讲教师简介:

马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集中在《诗经》文献和《诗经》学研究领域。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的身份确认及其诗学史意义》(《复旦学报》2014年1期)、《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从清华简〈芮良夫毖〉看“毖”诗及其体式特点》(《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也谈〈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问题》(《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等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王肃<诗经>学研究》。同时涉猎诗歌文体和文本研究,在《鲁迅研究月刊》《博览群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鲁迅诗歌中的楚辞意象》《宫体诗: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影响宫体诗价值评判的三个因素》《宫体诗理论的浪漫特质》《在诗歌中奔涌的黄河》等相关论文。



“中国赋体文学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学生对中国赋体文学经典作品的精读,使他们对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体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优秀作品。其涵盖了中国赋体文学中京殿、苑猎、叙行、述志等重大题材及咏物、抒情、讽刺等小巧主题的讲解;包括诗体、骚体、散体、骈体、律体、新文体等各种辞赋体式的分析;涉及七、连珠、颂、铭、箴等与赋体交叠的其余文体的比较;贯穿赋体文学的萌芽、初兴、全盛、式微等全程轨迹的梳理。除了重点阐述代表作品以及其背后一系列的同类拟作,并注意提供关于赋体文学之起源、主题、风格及嬗变的基本知识,该课程还特别强调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及历史语境中的赋体文学理解,以期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整体认识。

  

主讲教师简介

丁涵: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文学硕士。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文体学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相继在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8篇(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和数字版转载共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THCI来源期刊论文2篇、国际英文匿名同行评议期刊论文1篇,并主持各级科研项目3项。



“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小说经典作品,配套经典小说改编电影予以讲解和分析,并引导学生以经典作品为中心展开研讨,目的在于通过现代小说经典导读、经典小说改编电影赏析和经典作家作品课堂研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及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与加强。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讲授课时为11周/22课时,班级研讨课时为5周/10课时。本课程以中国现代小说经典的精读、选读、导读和中国现代小说经典作家的绍介与研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对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的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精读、讲解与研讨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与重心部分,每三周一个经典作家专题。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对中国现代文学增进认识,加强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了解,并领会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通过经典现代小说阅读与经典电影赏析,学生将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文学理解与艺术鉴赏能力,并获得独立的文学价值判断;通过经典阅读与班级研讨,学生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学素养与综合素养,并使自身的汉语阅读写作与思维表达能力得以加强。

  

主讲教师简介:

段晓琳: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讲师。2019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当代文学专业, 2019年8月入职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现当代文学学科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小说、新时期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文艺报》《文艺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同时从事创作,在《山东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作品。学士学位论文曾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曾获得“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论文”。2020年2月,《文艺论坛》开辟“起点批评”专栏,段晓琳为该专栏首发推出的青年批评家,受到重点绍介。主要负责课程有:《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精读》、《新时期小说名篇精读》、《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汉语写作》、《大学语文》等。



“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经典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聚焦古希腊文学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埃斯库罗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文本选段,古希腊哲学之柏拉图对话《会饮》和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等文本选篇。课程采取文本细读和主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本研读和讨论,使选课学生了解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基本脉络和文化背景,训练和探索文本阅读能力和研析兴趣,培养选课学生的逻辑思辨、理性表达等人文素养。课程试图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进路,若干环节的具体内容涉及哲学与文学之外学科领域如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借此拓展学生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重视野。

  

主讲教师简介:

殷振文: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包括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持教育部及市级课题多项,近期发表论文有《母性与语言:克里斯蒂娃的空间理论》、《修辞学论题与诗性论题学:古典与当代之间》等。



“中外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以两门专业选修课——《百年中国新诗研究》《英诗的中译:细读与诵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有着专业的素养和基础支撑的非常严肃的人文教育课。该课程以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为考察对象,有侧重地择要选讲文学经典。就中国现代新诗经典而言,本课程将重点以“朦胧”和“意象”等为关键词和切入点,将具有朦胧意味的现代诗同当代的“朦胧诗”关联起来——既重视具体诗歌的文本细读与肌理探究,又兼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新诗史基本脉络的梳理和把握。把外国经典诗作纳入研究对象旨在引导学生接触和熟悉经典的、重要的外国诗歌原典与汉译文本时,有意识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学视野与大文学观;在带领学生细读、感悟和分析外国诗歌原文与汉译文本时,既深入原诗文本的肌理与细节,也兼顾汉译版本的比较与对勘,通过原文与译文的细致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英诗中译的难点、堂奥与局限。

  

主讲教师简介:

于慈江: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座教授,北大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美国雷鸟(Thunderbird)国际管理学院MBA,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北师大文学院文学博士。系诗人、译者、诗评人、文学评论家、资深审读审译专家、资深通识教育工作者、资深诵读者兼“学人诵读”“炫耀式写作”理念倡导者。初岸文学联合发起人,小渔村诗词曲赋学校总顾问。曾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人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暨人文教育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中国新诗、现代经典诗歌汉译、当代汉语诗学。作为知名学者与诗评家,在“朦胧诗”与新诗潮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作为学界首部杨绛研究专著《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者,在杨绛研究领域有拓荒之功。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多家期刊。




“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 课堂教学实录

  

2020年秋季学期,“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已有“唐诗宋词名篇导读”、 “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中国古代诗歌经典选读”、 “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经典选读”、“中外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开设。课程主讲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让经典阅读变得轻松愉快,每一堂课,都变成一次充满奇幻惊奇的中外文学探索之旅。


“唐诗宋词名篇导读”

“唐诗宋词名篇”课上,刘怀荣教授坚持把个人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不断更新讲授内容,部分名篇的导读建立在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把强化学生理解、阅读和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重视诗词作品与诗词理论的相互阐发、诗词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相互说明,以及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诗词作品之间的有机联系。

课堂上,为激发学生细读、思考的主动性,刘怀荣教授每学期留出4周左右,由学生登台主讲。一般在学期初提前布置,做出总体规划,确定若干课下学习小组和各组学生主讲的具体时间。各组学生与老师协商确定选题,提前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充分准备,提前向全体同学公布讲题,并完成讲稿和PPT。每组推选一位登台主讲,或几位同学联合主讲,其他同学也就论题提前阅读准备,参与讨论。

在学生主讲、师生讨论和老师点评的基础上,刘怀荣教授鼓励学生对讲述中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持续探讨,完成小论文。同时,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撰写小论文。对这两方面的优秀习作,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是课程的延伸内容。目前2019年春季学期教学班有三位同学的论文,刊发于光明日报社主办的通俗性学术刊物《博览群书》2020年第10期的“校园悦读”栏目。



“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

 “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课上,熊明教授在每次课之前,提前将阅读篇目发送给学生,并在篇目后附相关问题,每一个问题均是熊明根据小说内容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说文本,形成对小说文本内容的初步掌握。课堂上,在小说创作、作者等相关背景介绍之后,熊明教授通过进行组织的层层设问,对小说文本进行条分缕析,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了解人物朱特性格特征及其形成,掌握小说艺术。并在此过程中欣赏小说人物之美、故事之美、语言之美,感受传统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在课堂形式,熊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选课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8——10人,对相关问题,让各组学生集体讨论分析,并在小组内形成共识。随后熊明教授选择一组回答,其它组进行补充。形成“提问——讨论——共识——总结”的认知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

“中国现代小说经典选读”课上,段晓琳老师教学上注重经典小说精读与经典电影赏析相结合、大班讲授与分组研讨相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小说经典,均有经典小说改编电影,本课程在进行小说经典精读的同时配套经典电影赏析,以电影介入小说,以小说对照电影,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在加深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的同时,同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通过小说与电影的对比,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鉴赏分析能力。

段晓琳老师按照每三周一个经典作家专题的课程进度安排教学活动,每个作家一个专题:第一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与配套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经典小说文本并初步了解经典作家,上课时教师放映经典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并由经典电影引入经典小说,以关键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入电影,在小说与电影的对照与对比中,加深对现代小说经典的理解,并发现小说文本与电影艺术的异同,从而展开拓展思考。第二周由电影与小说的对比讲解引入经典小说文本精读,并在精读单篇小说经典的同时,引入介绍经典作家的其他作品,并拓展讲解经典作家的创作情况及其艺术特色,同时布置讨论课的思考题。第三周进入经典作家的班级研讨部分,教师提出思考题或讨论话题,由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的代表学生发言陈述,各组发言完毕后,全班一起讨论并展开自由发言,教师实时互动并及时反馈、评析和总结班级研讨,在组织班级研讨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与讨论及时引入和介绍经典作品的细化分析与经典作家的背景介绍,令学生的经典阅读走向深化。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任务,学生们在作业与阅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预习下一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



“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经典选读”  

“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经典选读”课上,殷振文老师采取“文本细读”和“主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殷振文老师精心挑选,确定课程的基础文本,选择经典可靠的若干译本,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等古希腊史诗与悲剧文本选段,柏拉图对话《会饮》和《斐德罗》、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诗学》等哲学文本。在细致研读若干经典文本的同时,殷振文老师也向学生布置和推荐详细的文本相关二手文献书目,并根据选课人数,安排讨论小组。每一具体文本设置相应讨论主题。比如《俄狄浦斯王》的讨论主题是“认知自我”,《修辞学》主题是青年、中年、老年人的“品格”(character)与美好生活。围绕文本、基于具体议题,每两至三周组织讨论,分组讨论以后鼓励组员代表做讲演和展示。



“中外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 

“中外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课上,于慈江教授授课、课前课后预复习与讨论并重,师生问答互动、小组课上课下互动交流并重。以问题为导向,以对诗歌历史现场的还原和具体文本的比较研究、抽样分析等为手段,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

于慈江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点带面——具体作品的详尽解析与文学史脉络的深度梳理相互依托,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诗歌文本诵读的积极性,形成课上讲授与学生讨论的良性互动(师生相互提问、相互探讨问题的解答路径或答案)。课程还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突出课上课下通过练习诗歌背诵、朗诵与演示互动和交流的环节。于慈江教授作为“学人诵读”“炫耀式写作”理念的倡导者,在诵读上有独特的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凭借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用深情、适度、直击人心的表达演绎经典名篇时,每每给听者以震撼。相信学生在欣赏示范诵读和亲自体验的实践过程中,能逐步体会到“学人诵读”对帮助理解文本、对文本表达再创作发挥的重要作用;体会到这种仪式感对领悟经典文本文字美、音韵美进而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进而受益终生。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开设的“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希望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带给海大的青春学子,通过中外文学经典的导读与研讨,在切实的审美体验中,养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提升感性鉴审能力和创造与表达能力。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中外文学经典”系列通识课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