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

发布者:许春颖发布时间:2019-11-18浏览次数:908

近年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顺应这一文化发展大趋势,中国海洋大学于201811月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时隔1年之后,20191116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再次在海大开幕。中心主任刘怀荣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教授、宣传部部长陈鷟教授、文科处席静副处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敏俐教授先后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聘请赵敏俐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请白奚、曹峰、陈文新、陈尚胜、陈引驰、杜晓勤、王学典、杨朝明、张新科等9位校外专家和朱自强、曲金良、刘怀荣等3位校内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传统文史哲前沿问题的全新阐发

开幕式后,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陈文新(武汉大学)、曹峰(中国人民大学)、陈尚胜(山东大学)、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陈鷟(中国海洋大学)6位教授做了主题演讲,下午分两组展开了学术讨论。

30多名学者提交论文参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多位专家在宏观层面进行探讨。陈文新教授分析了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演进之关系,见解独到,极富启发。曹峰教授从“返本”与“开新”两条线索,梳理了百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史,并在名学、宇宙生成论、黄老道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孙艳红教授(吉林师范大学)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刘睿博士(衡水学院)以宋词为例分析审美认知的递进层次。刘向培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对宋代书院的“赐额”制度做了考辨。

  

重要专题、文本的考辨与分析

对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的重要专题、作家和文本,学者们进行了多样阐释与严谨考辨,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崔际银教授(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论述了韩愈践行儒学的基本方式。马宾副教授(上饶师范学院)剖析了辛弃疾信州时期山水词的美学成就。陈鹏程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聚焦明清小说里中元节的相关书写。刘军政教授(河南大学)探析了清初理学背景下中州词人刘榛的清朴之美。马小龙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分析了《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历史背景与隐喻意义。刘畅教授(南开大学)借鉴西方的修辞学传统,提出“思想修辞”的概念,以之来观照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名著《庄子》,得出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这也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研究,应该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可以合理借西方理论,而不能闭门造车,固守旧有的研究方法。

  

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建设关系的讨论

论坛对当下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赵敏俐教授从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提倡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对传统文化认识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就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当代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尚胜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外思想。陈晓芸教授(上饶师范学院)思考基层公众如何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王茂兴主任介绍了当地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强玉红老师(青岛黄海学院)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借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助力大学的德育工作。

适应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国内相关高校依托自身文化优势,积极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依靠学者的学术研究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这在国内著名大学中早有先例。此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都有类似机构。在山东,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建立科研机构的高校还不多见。16日下午的讨论中,与会学者还专门就中心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并就中心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海大赓续人文传统

今日以海洋和水产学科闻名于世的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其实曾经有深厚的人文学科传统。海大宣传部部长陈鷟介绍,早在1929年杨振声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时,学校即迎来了人文学科的第一次黄金时代。当时的中文系汇聚了闻一多、赵太侔、杜光埙、谭葆慎、郭斌龢、沈从文、游国恩、梁启勋等著名教授,是为北大、清华之外的名师名系。

近年以来,海大提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振海大人文辉煌”的建设目标,中文学科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并将于2020年开始第1次招生,这是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上的里程碑。随着中文学科的发展壮大,这所位于崂山脚下的美丽校园,其人文气息也将日益充盈。

作为论坛“东道主”,海大有17位学者提交论文和发表演讲。曲金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分析了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当前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薛永武教授提出了“思域融通”的概念,认为这是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陈鷟教授从《周易》讲起,阐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杨瑞芳博士对朝鲜汉字学习字典《字类注释》中丧葬字的编排,做了深入的研究。杨生照博士认为,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中,个人与民族都面临“个体性”的构建之任务,当代新儒学应做出具有民族性的表达并选择“现代性”的价值诉求。

刘怀荣教授领衔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是海大12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团队之一。本次论坛,团队成员提交论文12篇。刘怀荣教授和研究生梁云清对韩愈“道统观”与其《元和圣德诗》艺术创新之关系做了细致的讨论,认为该诗是韩愈“文以明道”、将复兴儒学与诗歌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熊明教授剖析了《太平广记》编纂和雕印过程,视角独特,富有启发意义。韦春喜教授对西汉齐地重要历史人物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的相关问题做了全新的解读,探幽烛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黄湘金教授论述了晚清地方士绅在“兴女学”运动中的表现。孙兰副教授分析了郑樵《通志•乐略》对《陌上桑》的题解。鞠岩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对唐代中书舍人知贡举与中唐诗文新变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马芳副教授阐述了《诗经》王肃注中的天人关系。柳卓霞博士探讨了《归田录》与《六一诗话》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关系。贺琴博士详析了山左作家王士禛、王士禄清初在北京的文学活动。李婧博士呈现了“五四”背景下杨鸿烈《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时代新质。硕士研究生顾云骢分析了“粥”在古代民俗文化中的功能,蔡天相对曹植《箜篌引》的创作时间提出新见。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古代文学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此外,驻青高校也有不少学者提交论文与会。窦秀艳教授(青岛大学)深入分析了《永乐大典》中《帝范》文本的来龙去脉。周远斌教授(青岛大学)对《刘子》的著作权问题进行细致的考证,初步确定作者应为刘勰。柳清泉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分析了《尚书》中的原始政治与人道思想。刘少帅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关注东魏时期温子昇所撰《阊阖门上梁祝文》,从中探究孝静帝的人生困境。因而本次论坛也是青岛高校文史学者的盛会。

在下午的闭幕式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做了精彩的会议总结,并介绍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团队建设和博士点建设情况。学院党委刘健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诚欢迎专家们的到来,感谢大家的献言献策,期盼学者们为文新学院推荐贤才。刘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积极推进中心的各项工作,也期盼各位专家学者能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心的发展。




供稿: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