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观念、问题与方法”研讨会 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届研究生论坛 成功举办

创建者:宿懿发布时间:2018-10-31浏览次数:1105

本站讯    1026日至102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观念、问题与方法”研讨会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届研究生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顺利召开。

本次研究生论坛共遴选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共计8所大学的2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代表与会。同时,本论坛特邀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玉坤教授、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洁宇教授为嘉宾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怀荣教授、刘中富教授、薛永武教授、黄亚平教授、罗贻荣教授、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中文系副主任王小强副教授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生导师以及校内外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1027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中富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猛在致辞中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嘉宾教授和研究生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阐释了学校举办研究生论坛的初衷及意义,并表示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必将为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水,推动新一代青年学人筑造学术新路。

刘健在致辞中回顾了海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立、发展的历程,谈到了学校历任领导对人文学科的重视,以及全体海大人对实现第三次人文辉煌的憧憬和规划,他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促进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推动教学实践,提高学术素养,最后,他对前来参加研究生论坛的优秀学子进行了盛情邀约,希望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加盟海大,共同建设海大人文。

开幕式结束后,由薛永武教授主持专家演讲。姚文放、刘钊、张洁宇三位教授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演讲,既有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具体作品的再解读,跨学科理论视角的交融开阔了青年学子的学术视野。

姚文放教授以《生产性文学批评论纲》为题,分析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与其文学批评实践之间出现的悖论,并对“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理论维度进行了阐释。

刘钊教授以《必须充分利用出土文献这一史料库和语料库》为题,强调了出土文献中的佚文对传世文献的补充、更正作用,对文学、语言、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张洁宇教授以《“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为题,结合发现的新材料,从周氏兄弟之间人生观、人生路的分歧,对鲁迅《伤逝》一文的文本意义、深层内涵、社会意义进行了辨正与补充。

1027日下午,与会研究生代表围绕论坛主题,结合各自学科的研究要点与个人的研究心得,分三组进行了研讨。

第一组的主题为“文学研究的观念、立场和方法”,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讨了北魏中后期洛阳文学、《文选序》、“白鹿”意象、“不平则鸣”的概念,问题意识突出,论证严谨,材料充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则涉及对鲁迅作品中的狗相、1960年代初台湾“文白论争”、1930年代在青左翼作家、石评梅爱情叙事、知识分子身份焦虑等方面的关注,选题新颖,极具时代性。

第二组的主题为“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的观念、立场和方法”。其中,文艺学学科研讨了《文心雕龙》中的“比兴”、儒家诗教传统“情感控制”与西方浪漫主义理论、周作人“文学无用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结合本土理论实践,颇多创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研讨既极富学科自觉,介绍了斯皮瓦克行星理念与新比较文学构想以及中国文学地理学的本土逻辑,又突显学科方法,阐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述者的可靠性及其功能以及《野棕榈》中的“符像”矩阵及意义。从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及方法,引发与会者的思考。

第三组的主题为“语言文字的观念、立场和方法”。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既关注传统典籍《礼记》成语中的礼文化,又结合当下,考察了当代流行歌曲语法变异现象以及汉语成语与语言经济,既立足当下,又不忘传统;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则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对《山海经》、能原镈铭文进行了补正。各组指导老师针对与会研究生代表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中肯建议。

1028日上午,罗贻荣教授主持专家演讲。叶舒宪、潘玉坤、李剑锋三位教授进行了大会演讲,展示了几位学者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对文学本体的研究。

叶舒宪教授以《文学人类学派的创新与引领》为题,介绍了文学人类学派的发展历程、代表学者、理论方法等,揭示了该学派跨学科创新、引领文化自觉、建构本土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术追求,展示了文化人类学蓬勃发展的学术态势。

潘玉坤教授以《<报任安书>三题》为题,从文字训诂、句段解释对《报任安书》中的“无所短长之效”“身虽陷败彼观其意”“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

李剑锋教授以《陶诗阐释的经学化、经典化与意境化》为题,深入全面地梳理了陶渊明人品由高尚化而儒学化的过程、作品由支流化而主流化的过程,以及其人品作品在宋代之后走向崇高化和经学化的过程。

演讲结束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主任王小强副教授主持论坛闭幕式。章丹莹、刘少帅、刘庆、李国栋、郭宏、刘思亮六位同学分别对各分会场报告情况作了总结。刘怀荣教授在闭幕致辞中代表学院和学科再次向本次与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表示感谢,并衷心希望学术研究薪火相传,借助研究生学术论坛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本次论坛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性研究生学术论坛,对促使青年学子砥砺向学、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张瑞娇 王淑平  图:沈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