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校情(教师版)

创建者:宿懿发布时间:2018-04-05浏览次数:1393


一、定位与目标

1. 学校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大学肇始于1924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是齐鲁大地上第一所以本科教育为起点的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学校自创立以来,先后经历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历史阶段,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2. 学校基本情况

创校宗旨: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

校  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办学规模:学校现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160.44万平方米,校园产权建筑总面积94.35万平方米。设有18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5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500余人,硕士研究生82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1700人。

3.学校办学定位

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发展道路,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4.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

5.学校未来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6.我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校风: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学风:求是 求博 求精 求新

教风:治学严谨 执教严明 要求严格

7.海大文化的基本内核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

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

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8.学校本科教育理念

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通识为体,既是对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价值取向的确立,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成长成人根本目标的要求,以“成人”和“做人”为核心;专业为用,既是对专业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特定功用的强调,也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以“成器”和“做事”为核心。学校通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等途径,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将理念渗透和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完整和均衡的本科教育,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中国海大人的共同信念

1)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期专题研究决人才培养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每学期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听课;举办“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下午茶”“真情·责任·发展”座谈会等活动。

  • 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校学术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设立了教学支持中心、学习支持中心、通识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信息化教学中心、涉海国际事务课程中心、教学评估专家常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团等学术组织和机构,指导和推动本科教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工作开展。

  • 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制度。在教师教学奖励、课程教学评估、教学日常检查、教学事故认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评聘等方面都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制度。

  • 保障经费投入。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经费优先保障的原则,建立了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本科生运行经费纳入刚性支出,近三年年均投入学费收入中的73%左右作为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2)完善全面协同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以“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种方式、四个保障、五条途径”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

3)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大学文化为主体,以海洋文化为特色,通过精神文化育人和师德师风学风校风成风化人两条途径,建设海大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结构及数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85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64人,占教师总数的63.15%;具有博士学位的1222人,占教师总数的72.52%;副高级以上职称1082人,占教师总数的64.21%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1人,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优青等“四青”人才19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

2.学校是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的?

学校通过构建起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高水平的科研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三种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基本制度,明确规定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工作量,并要求晋升的教师须在学校组织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估中取得良好及以上,方可聘任至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校还通过制定《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特殊奖励实施办法》、设立“本科教学优秀奖”等系列奖励项目、为承担公共基础课程的学院划拨专门津贴等办法,激励和引导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学校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比例为85.49%

3.学校在指导和支持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措施?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指导教师职业发展。学校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及其依托单位教学支持中心,是学校集高教研究、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支持、期刊出版和服务教师职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学发展支持机构。

二是强化培训,发展教师职业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新进教职员工的培训;创新人才发展组织模式,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境)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研修;举办出国留学培训英语强化班;每年暑期组织教学骨干(含分管教学副院长、主任)、国际化课程负责人等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发展研习等多种渠道,帮助教师发展职业能力。

三、教学资源

1.学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有校内本科教学实验室321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海洋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地球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制定有《中国海洋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与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参加学校共享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有1000余台(套),依托平台全校每年为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约1200门次,课程总学时达47000学时,参加平台实验课学习的学生约38000人次。由平台支撑开展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0%

截至2017年底,学校签约的相对稳定、支持教学的校外实习基地213个,其中包含“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国家级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2.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及建设成效如何?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3个,招生专业66个,覆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其中涉海专业22个,构成了涉海类专业齐全、理工人文类专业俱备的专业分布格局。新办专业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保密管理专业、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法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停止招生的专业有7个。

学校建有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化学)2个国家级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海洋科学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跨学科”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创业型”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专业和水产养殖学等2个专业分别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会计学等27个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4.学校的课程总量和结构是否满足需求?

课程资源总量稳中有增。2013-2014学年相比,2016-2017学年毕业总学分要求有所减少,学生可选修的专业课数量有所增加,共开出本科课程5066门次,其中专业选修课2190门次,占开出课程的43.2%,课程向本科生全部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果。学校已有《海洋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海洋化学》等省级精品课程61门、《海洋科学导论》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 门、《环境海洋学》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校级课程137 门。学校有《海洋的前世今生》等35MOOC课程在爱课程、智慧树等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公众开放;利用尔雅、智慧树、爱课程等网络平台开设课程198门次。

5.学校在教材选用和建设规划情况如何?

学校制定了《中国海洋大学本科课程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规范教材选用工作,全校所用的本科教材中,国家规划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获奖教材、入选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目录的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占比达61%

学校设有教材建设基金和教材出版基金,用于支持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工作。近三年共立项支持《海洋学》等教材编写项目93项,平均每年出版15部学校教师主编的教材。学校有《海洋地质学》等34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化学》等6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大学法语》系列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海洋化学》等21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海洋学》《海水贝类养殖学》《营运资金管理》等多部由学校教师编写的海洋、水产、会计等领域的教材被兄弟院校采用,成为有关课程的通用教材。

6.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1)创新协同机制,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校企合作产教育人。学校依托213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海信、海尔、泰祥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邀请企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方面加强增强教师的一线工程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企业有更加科学、系统的实习实践经历。 二是校所合作、校校合作科教育人。学校与同驻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2015年学校又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设立生命科学专业“菁英班”,开始了校所合作成建制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工作。2011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建立了涉海高校之间人才培养深入合作的通道和广泛交流的平台。学校充与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签署本科生交流培养协议,互派学生交换培养;与台湾海洋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5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开发了近60个学生交流培养项目,近三年共派出近1000名本科生参加境内外交流学习。

2)发挥校友作用,拓展教学资源。2010年,学校成立教育基金会,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发展。海内外校友会积极发挥学术先导和创业先驱优势,以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来校担任职业导师和创业导师、举办“校友论坛”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人才培养。2011年以来,学校募集社会捐赠5900余万元,获得国家配比资金近5000万元。

四、培养过程

1.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渗透”;

坚持“分类培养和系统教学相统一”;

坚持“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坚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任务总要求,学校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完善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学校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是什么?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学校全部本科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每一名学生都可以采用“套餐+单点”的方式,自主选择课程学习,为学生通过选课实现学习不同专业知识、形成各自的交叉复合型知识结构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通过识别学生修读的课程和取得的学分,确认学生的主修专业,构建了“自主、动态、柔性”的专业转换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教学运行体系实施以来,90%以上的学生选修了自己毕业专业要求以外的课程,最近5届毕业生的生均超要求修读学分为7.9学分,有1665名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实现了转换专业毕业。

4.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一是科学制定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学校新版教学大纲突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注重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科教融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创新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渠道,改善课程教学效果。

5.学校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是什么?

学校创立和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一条主线”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展开;“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基础、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五大模块”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科技创新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

6.学校通过什么手段来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建立了指导教师审阅、评阅教师评价、答辩委员会专家质询和全面查重、随机抽样外审盲评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开发了“中国海洋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记录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的进展情况,确保各环节落到实处。实行了答辩准入制度,规定教师评阅成绩或盲评成绩低于60分(或评分中选题质量得分低于12分,论文(设计)质量得分低于18分)、有抄袭或剽窃行为以及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缺勤达1/3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每年开展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院系按10%的比例推荐各专业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学校予以表彰。从外审评价情况来看,近三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优良率在在80%以上。

7.学校在实践活动方面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学校通过颁布《中国海洋大学实践教学工作标准实施办法》,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文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和教学总结提出明确要求和量化标准。出台《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实习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实验实习经费分配方法,设立实验实习基本费和赴外实习费。制定《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8.学校如何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融合,构建完善了思想引领、实践育人、校园文化活动“三平台”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持续加强思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点面结合,充分发挥学院自主性,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品牌化、特色化,全面推进宽面向、多学科、重能力的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形成覆盖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打造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青春风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毕业晚会等十余项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承办海洋文化传播的品牌赛事,不断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五、学生发展

1.学校整体生源质量及结构如何?

学校面向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近年来,学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在3850人左右。2017年录取3849人中男生占比47.1%,女生占比52.9%;山东录取人数1184人,占比30.8%;农村录取人数1559人,占比40.5%

学校有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特殊招生类型16个。2017年,学校理科录取分数线在22个省市超过其重点线70分以上,在13个省市超过其重点线90分以上,录取考生在大部分省份高考成绩均在前1400名内;文科录取分数线在24个省市超过其重点线50分以上,在12个省市超过当地一本线70分以上,录取考生在大部分省份高考成绩排名均在前8000名内。

2.学校如何统筹推动学生指导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学生工作一体化。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主任,成员单位包括21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学生工作、研究落实学生工作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方案、协调落实学校决策部署的学生工作重大事项、协调推动学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升指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水平。

3.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何特色做法?

学校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学院德育工作的年度评估。以德育工作实效性为重点,按照组织落实、措施落实、经费落实的要求,对院系德育工作“一年一评估、两年一评比”,形成了以“全员参与、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估”为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评估体系,有力促进和保障了院系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德育评估总结报告《开展院系德育工作评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入选山东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4.学校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是如何运行的?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成才成长。采取主题活动、日常学习、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通过“海之子”传媒矩阵、“海洋之窗”网络载体,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

二是健全指导服务体系,支持学生成才成长。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习支持中心,创新学生发展支持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积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服务学生成才成长。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指导与服务合力。

5.学校本科生就业情况如何?

近三年每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每届本科生国内升学和出国深造比例保持在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来,从就业地域看,毕业生签约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约占82%、到中部地区的约占8%、到西部地区的约占10%,签约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6.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学校对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岗位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77.79%;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1.39%);目前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75.88%

学校对2015-2017届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7.15%,对毕业生各单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93%,其中对毕业生的执行力、环境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满意度均超过97%

六、质量保障

1.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什么?

学校以教务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公室和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为组织核心,以日常教学运行、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及发展等重要环节的质量保障为切入点,坚持各职能部门、学院协同,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平台,构建由课程评估、专业评估与认证、学情调查与评价构成的完善的评估机制。学校设立教学评估专家常设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团,在分管教学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对教学过程、课程质量、教学秩序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

学校还高度注重质量保障内涵建设,围绕教师、学生和学习过程三个核心要素和环节,积极探索提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教学支持中心长期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发展活动,帮助教师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学习支持中心则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了“全面调查+全程支持+全员育人”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和协同管理工作模式。

2.学校制定了哪些质量标准?

专业质量标准:出台《中国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办法》,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步推动工科专业参加国家工程专业认证。

课堂教学环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环节:《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工作标准实施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实习管理办法》、《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各学院《实验室管理手册》。

考试和成绩评定环节:《中国海洋大学全日制本科课程考试管理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实施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管理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业分认定办法》。

3.学校的质量保障机制是什么?

学校围绕课程建设和院系教学工作的关键点,组织开展了以课程评估、教学督导和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年度评价为重点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建立了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常态化教学检查制度;开展教学互动,建立了专家、干部、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渠道,为学校掌握教学情况、查找质量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改进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