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海大行,为师生新烹“文学盛馔”

创建者:wxxw发布时间:2017-11-08浏览次数:538


本站讯 2017115日上午9点到1130分,16位中国当代名家到访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院会议室,与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驻青高校学者、作家一道举行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专题座谈会”,探讨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诸多问题。

座谈会以海大人作词作曲的唯美、深情的《海大颂》作为特别的欢迎序曲。在嘉宾们还沉浸在对《海大颂》的韵贵隽永之时,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教授致欢迎辞,并精要地回顾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随后,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概要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与中文系的历史与现实,认为:文新学院、中文系是与学校、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座谈会主要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与会作家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核心议题,延展至“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等诸多话题,与海大师生,特别是与海大文学院学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并进行了热烈的现场互动。

座谈会首先谈到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指出,有良知的作家对作家所处的时代应该葆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文学作品应该是对这个时代的真善美的反映,即便在这个时代里,有时会感受到“薄情”,也要用深情去鼓舞读者和感动读者。但是,主张中国作家应为时代“献唱”,而非“献媚”;为时代“鼓舞”,而非“鼓吹”,并且,文学也要做这个时代的手术刀,为时代针砭时弊,“望闻问切”。彭学明着重强调了“好作品”的重要性,认为“当代社会并不缺乏好读者,而是缺乏好作品。”这要求作家在新时代氛围中,找到最贴合自己又最契合时代的切入口,参与社会、服务国家。对于作家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广东省文学院副院长、当代知名青年作家魏微与彭学明的略有不同,认为:女性作家习惯以小的事情进入小说。但好的小说是以大背景支撑小题材,但细腻表象后仍需要巨大的支撑力,需要对时代的切身体验和对生活的精到体察。作品表面上可以是‘温凉’,但实际在追求生活的温暖,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

对于如何自觉地承担作家的时代“责任”?多位作家各出“奇招”。素有“当代赵树理”之称的作家刘玉堂植根山东大地,发掘摹写沂蒙山人的独特文化气质,主张在“新乡土”与“传统乡土”的彼此映现中反映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著名作家刘醒龙聚焦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变化,从现状出发,认为乡土文学的式微是因为作家们对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没有做好准备。这个时代的作家在创作新乡村小说时应该思考新的乡土问题,体察乡土中国的新的人性。

令海大师生感到思想共振的,还有评论家们的发言。著名文学批评家张陵幽默地以“拎包说”比喻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但更认为文学评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作品、作家、社会联系在一起。“作家应该是生活滋养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与时代相称的文学作品。”

除了上述宏观问题,与会作家还回答了海大学子极为关心的“精神与面包”,亦即“文学理想与生活现实”这一现实的具体问题。《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青年作家甫跃辉“现身说法”,认为对文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写作者只要怀有不可抑制的兴趣,坚持下去不是问题。陕西专业作家周瑄璞和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副部长范党辉补充说,兴趣对于写作者是很重要,但坚持也很有必要。彭学明将这种“坚持”归结为文学的“初心”,即便是为“面包”而写,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身为作家即便为了面包写作,也要使人们看到光明与希望。

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朋友——《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王山和陕西省原作协副主席王海都首先肯定了海大文学院师生的精神风貌,继而表明了他对新时代文学的理性期待。

少数民族作家铁穆尔、乌兰都对各自的民族文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各民族文化虽是有差异的存在,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追求包容和开放。

青岛作家连谏也做了发言,认为:一位作家的“三观”要正,要对读者的“三观”起到正面的作用。

压轴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教授。他借用德里达之“凝视”象喻、“触摸”时代、“注视”历史的独特方式,提醒海大学子切莫忽视理论与创作、文学与思想、创作与时代的有机融合。

受邀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中国当代名家有:彭学明、刘醒龙、王山、张陵、秦新民、陈剑澜、魏微、乔叶、周瑄璞、范党辉、刘玉堂、王海、甫跃辉、铁穆尔、乌兰等人。

除了上述中国当代名家,崂山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韦志芳,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陈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蒋秋飚、中文系薛永武教授、刘怀荣教授、温奉桥教授、薛海燕教授、王小强副教授出席了本次座谈会。此外,青岛大学史玉峤教授、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章妮副教授等青岛高校的学者也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由中共崂山区委宣传部、青岛市崂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和青岛专业作家艾玛共同主持。


通讯员: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