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薛永武在学术厅为我院师生举办了国学讲座《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归因》。
薛永武教授的报告主要讲了六个问题:一、中国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二、从三才之道、天人合一看中国古代思域融通;三、思域融通促进中国古代思维的开放性;四、思域融通促进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五、思域融通促进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深刻性;六、中国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在正确认知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在充分肯定和弘扬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化内涵,把握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精神文化支配人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只有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出发,才能把握文化自信的深层原因。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和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科学技术和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薛永武教授特别强调要避免两种极端观点:一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外国一切都是好的,中国什么都不好;二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中国什么都好。前者容易导致文化自卑,追求全面西化;后者因文化自负而走向固步自封,走向保守主义。
文化自信,既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又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挖掘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我们研究文化自信,不能因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而是要把握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认识中国古代思域融通能力对于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性,从思维方式上把握中国古代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归因。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归因,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如果不把握中国古代思域融通能力,也不能真正认识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
他在结语中概括:中国古代思域融通,既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也有“天下为公”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既有“以人为本”与“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也有“载舟覆舟”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有“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既有“精骛八极”的思维广度,又有“心游万仞”的思维高度;既有“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学,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整体思维。上述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蕴含了思域融通的思维内涵及其开放性,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思维动力,为文化发展创新寻找新的生长点提供了思维的保障。
在报告结束时,薛永武教授用自己的一首小诗《孔子吟》表达了对国学的态度:“孔子集大成,中华汇文明。光辉悬日月,岁寒松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