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如何实现竞争优势

来源:gdgbrc发稿时间:2017-11-01浏览次数:365

薛永武  

我国2000多所大学面对扩招和建设新校区等诸多问题,急需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需要大学领导具备管理大学的能力,需要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一、大学领导班子应该具备的领导能力

目前大学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在教育国际化的视域下,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与大学客观上难以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育部各种评估对大学的压力;三是大学之间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基于此,大学领导应该不断培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大学领导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发展。大学主要领导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该熟悉哲学、管理学、人才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创造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新媒体等新知识,能够在融会贯通中创造性地解决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各种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家和人才学家,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山型人才的特征。大学领导尤其应该通晓人才学,了解人才的特点和本质,具有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引进和人才评价等能力。但是,很多大学普遍重视专家型的教授担任学校领导,而这类领导并不一定具有领导学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大学校长大多也是“双肩挑”的干部,既要研究自己的学术,又要从事大学管理,客观上很难两全其美,往往身心俱疲,有时难免影响学术和管理工作。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主要职能不是服务,而是既领又导,引领学校的发展,应该抓大放小,抓人才战略,抓学校发展战略,培育大学精神,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此外,为了保障大学领导班子能够形成班子的合力,学校领导班子应该在年龄、性别、学缘背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多方面实现优化组合,以提高重大事情的决策水平。

二、大学进一步培育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硬件”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具体行为;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也是学校的“软件”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把立德树人视为最根本的办学理念

1.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大学培养人才,关键是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确立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必须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荀子在《大略》篇说:“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人才强国战略必先尊师,爱师和强师。大学要培养人才,更要尊师、爱师和强师。

2.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大学教师是施教主体,大学生则是学习主体。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思维方式的优化,促进个性的和谐,提升人生境界,塑造人性的完善,增强创造性的学习,提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成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3.把大学建设成师生思维互荡的思想磁场

大学是英才荟萃、群贤辉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维互荡、激活创造力的创造性思想磁场。通过师生自由交流,鼓励学生“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形成思想和智慧的共生效应,使每一次思维互荡都能够形成全新的思想磁场,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和创新。

(二)把海纳百川、求真创新视为大学的内在灵魂

在大学精神文化中,海纳百川、求真创新是大学的内在灵魂。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求真创新,才能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人才培养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海纳百川,既是指心胸的宽广和思维视野的宽广,也是指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海纳百川中实现新的优化组合。只有敞开胸襟,广采博取,中西合璧,古今融通,高瞻远瞩,极目天下,才能做真正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潜心治学,青灯黄卷犹未悔,皓首穷经甘寂寞;学生要倾心读书,勤于思考,燃烧创新思维的火花。师生都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叩问精神,要踏遍漫漫求索路,不惜付出青春、智慧和汗水,体验探索真理的快乐,把探索真理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取向。

(三)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精神

大学之大,在于能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具有自由探索的精神。师生应该具有超越世俗的勇气和超凡脱俗的品格,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克服从众心理,通过潜心治学和自由探索,不断提高学识和学术创新能力。自由探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未知的叩问,既关注学术前沿,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又要紧密联系社会对创新的需求,把自由探索精神扎根社会实践。学校要营造自由探索的人文环境,建立能够促进自由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大学精神是以为国育才为己任,以培养硕学宏才为目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非常诗意地体现了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海纳百川;努力拼搏,潜心治学,衣带渐宽;反复探索,蓦然回首,创新思维油然而生。

三、大学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按照专业招生进行培养,即大学新生就开始进入具体专业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从高考填报志愿来看,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因为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在专业认知方面,即使同一个大学的老师,对其他学院甚至本学院其他专业的具体情况也未必都了解,更何况学生及其家长呢!目前中学已经开始取消文理科分班,但大学仍然分专业培养,已经落后于时代。按照人才选拔的新思路,大学招生时不应该再分科,而是扩大招生自主权,中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时,只填写拟报考的学校和参考志愿,大学招生时既要看考生的总分,也要看考生的单科分数,参考考生的填报志愿。允许考生偏科,如果某考生某门课程特别优秀,可以破格录取。

在学术史上,最初的学术是不分科的,我们无法说清孔子、老子、庄子、荀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哪个专业的。现在强调学术分工,学有专长,看似有利于专业深化,客观上却导致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单一化,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因为真正的学术大师应该是复合型的,是真正的“山型人才”。

大学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大人才观和大学习观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总体而言,应该注重文理协调发展,但文科是基础,是灵魂。与中学取消分科相适应,除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少数特殊专业以外,大学绝大部分的专业应该打破专业壁垒,大一不分文理科,而是开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文理兼融的各种通识课程,夯实基础。比如开设汉语、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美学、人才学、应用写作、通俗哲学、计算机、外语、科学史、创造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学生从必修课中可以酌情选择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大二按照大文科和大理科分别设置课程;大三、大四按具体专业设置课程。同时,每学期都开设一定数量的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大一的系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专业兴趣,有利于打好学业的根基,这种大学习观有利于培养复合式的“山型人才”。

我国目前大学专业设置过细,文理割裂,客观上影响了人才知识机构与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应该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设置学年和专业布局。

四、大学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

中央高度重视大学创业人才培养,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从整体上加速变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笔者调研,我国大学培养创业型人才目前存在较多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业型人才。

(一)解决创业型师资奇缺的问题

大学教师一般都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型人才,很少有从事创业的。大学要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建设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为解决师资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鼓励和支持大学教师到企业学习调研,担任企业顾问、董事、咨询专家等,让大学教师熟悉企业的创业历史、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一方面聘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兼任创业指导教师。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创业型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优化的能力结构。在素质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许多优良素质。创业能力主要有:科学设置创业目标的能力,把握商机的能力,适应创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创业理念、创业技术和创业人才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能力,驾驭矛盾、保持企业发展动态平衡的能力等。

为了防范和化解创业风险,大学创业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了解创业项目的基本内容,包括创业的项目名称、生产或经营范围、创业项目的投资、创业场地的选择、创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等;第二,对创业的市场进行科学分析论证等;第三,对创业投入的各项要素进行核算,包括薪酬预算、投资预算和经营成本预算等;第四,对创业的盈亏进行预测,包括创业的经营目标、投资收益预算;第五,对创业风险进行预测,包括创业项目的可行性、选择生产或经营场地的位置、对竞争对手的信息、投资预算、管理制度、人才和技术是否到位等;第六,了解生产和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把创业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支持体系;第七,要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等。

(三)完善创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用“投资有风险,创业需谨慎”来概括创业投资的风险性。

培养创业型人才,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去年笔者在欧洲调研时,发现欧洲一些大学也在倡导培养创业型人才,但许多外国专家发现,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懂得如何创业,也没有创业经验,怎么可能培养出创业人才呢?创业型人才应该了解市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掌握创业基本思路、途径和方法,把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点,做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学固然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但也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投资有风险,创业需谨慎”的经验教训,需要设置创业类相关课程,如《创业文化概论》《创业能力修炼》和《创业风险防范》等。

大学要善于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与大学就业结合起来,不能仅凭热情要求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在就业中不断学习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能力,修身沉潜,养精蓄锐,把握市场行情,一旦有市场机遇,就可以迅速出击,抓住机遇,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

综上可见,大学教育要实现竞争优势,必须提升大学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培育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实现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