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gdgbrc发稿时间:2017-11-01浏览次数:3165

薛永武

内容提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也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科学的培养模式,建立能够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长效机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实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 键 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模式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科学的培养模式,建立能够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长效机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的历史回顾

放眼世界史,美国能够长期保持霸主地位,其最成功的奥秘就是高度重视人才战略,而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重要人才战略之一。

国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始于20世纪中叶,其重要标志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开始实行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美国一批研究型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社会精英,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排名前500位的大学作为统计样本,研究发布了“国家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在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四个一级指标中,美国的得分都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瑞士、意大利、法国和瑞典。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欧美国家加快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步伐,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欧洲的研究性大学努力发展以“研究导向的教育”(Research-oriented Education)或是“基于研究的教育”(Research-based Education);德国政府通过对大学的评比,评选出10所由国家重点投资的学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5年投资19亿欧元用于教育研究并着力精英培养;欧洲一些建校时间不长的高校,面对激烈竞争和普遍的财政危机,开始了一种旨在促进创业活动的大学组织的转型——建设创业型大学。从国外对拔尖人才的研究来看,主要涉及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大多是微观意义上的探讨,虽然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但鲜有涉及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

从国内来看,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历史,不乏精英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查询和对20012010年十年的研究进行分析,主题和关键词都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文章近千篇,其中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五百余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三百余篇。国内学术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其一是一流大学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其二是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模式的探讨。代表作主要有林崇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一书,该著作分别从心理和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创性地、系统地探索了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我国学术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周其凤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钟秉林主编的《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都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出发,研究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通过分析创新人才的内涵和特征,进而探索了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刘献君主编的《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该书以博士生教育为例,探索发达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得出了一些值得我国重视和借鉴的结论;陈浩等编著《经验与创新:“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该书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政府—企业—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企业在“政府-企业-大学”协同培养人才中的角色与作用;张志伟主编的《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这一主题,全面总结了2010年北京人才发展的经验,系统分析了北京人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展望了2011年北京人才发展的前景。张星臣主编《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研究创新人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刘彭芝在《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发表《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对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潘际銮在《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0期发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期待教育旧体系突破》,对我国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旧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李祖超在《教育评论》2010年第4期发表了《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价值观;洪大用和胡和平分别在《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发表《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对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李华振在《河南农业》2008年第24期发表《拔尖、创新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的生命》,对企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了阐发;国旗在《理论月刊》2010年第10期发表《美英日三国拔尖创新人才德育内容与途径比较分析》,分析了美英日三国对拔尖创新人才德育的重视。还有多位学者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首重德育。以上文章虽然对中学、高校和企业拔尖创新人才、方法与理念进行了探讨,但鲜有涉及从社会整体的广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

从人才学视角探讨中涉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的主要著作有: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才论集系列著作《微观人才论》、《人才学通论》、《宏观人才学》、《人才资源论》和《人才潜能开发学》,系统研究了人才开发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杨敬东的《潜人才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潜人才学的重要著作,对潜人才发现和确证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现潜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才学家叶忠海2009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系列著作《人才科学开发研究》、《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人才地理学概论》、《人才空间开发实证研究》、《人才思想史考略》、《女性人才学概论》和《专门人才研究》7部著作,系统研究了人才开发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笔者在1995年的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以及2008年的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也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这是人才开发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进行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协同研究攻关,特别是需要从生命科学、脑科学和系统论研究维度开展全方位的研究,需要对潜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以及可持续创新等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是人才学、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应该以国际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参照视野和研究的学术背景,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既有人才开发的微观意义,又有人才开发的宏观意义,因此,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在客观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人才成长规律是人才学的难题之一。一般人才成长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也具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所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前提是需要理清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需要借鉴人才学、教育学、脑科学、创造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潜人才学、人才美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也需要研究者拥有深广的学科融合与建构能力,才能以360度的视野,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进行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的多角度透视,又能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进行微观的烛照与勾勒。

(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缺乏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瓶颈。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客观上非常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而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数量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和研究机构,客观上都非常需要对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理论的指导。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根据我们对我国人才结构的调研,参与研究的国家学位办下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调研”课题“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调研”,以及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求学和访学经历,我们与国际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相比,我国初级人才和中级人才的数量较大,非常缺乏拔尖创新型的高级人才,特别是缺乏在各研究领域能够具有领军地位的尖端人才。因此,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对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有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以及研究机构正确地认识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有利于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机制,突破旧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

第三,有利于指导全社会形成全方位和整合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为每个立志成才者在成才的道路上提供了多元动力和科学的成才方法,可以使很多人少走弯路,为成才的直通车加速导航。

第五,通过建立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强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海归”回国建功立业。

第六,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政府制定有利于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人才政策,促进全国尖端人才资源的高效开发。

三、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在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方面,可以分别从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入手,通过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养和选用的体制机制、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参照视野,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归纳和研究,探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现途径。

1.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特征

通过对一般人才的特征研究,进而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特殊性),通过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征的识别和发现,为政府、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及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参照依据。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特征,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对象,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拔尖创新型人才区别于一般创新人才的多种典型特质,以期获得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及其价值观的基本认识。

第一,采用多元化标准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类型人才群体在识、悟、情、性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如按学科领域分为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按知识类型分为理论性拔尖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按知识方向分为知识渊博型与专业深入型;按知识复合程度分为跨学科复合型与专业化等。

第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的综合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基于知识分类学的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知识特征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领域。二是拔尖创新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思维方式、自我发展、国际交往、协作交往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三是拔尖创新人才思想与人格指标体系,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思想素质内在化程度较高的外部动机,以及内在兴趣紧密联系的情感体验等个性心理特征和非智力因素。

第三,从成长环境的角度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拔尖人才也是环境的产物,因此,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从人才的成长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成才阶段的纵向视角,确定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和各阶段的核心要素,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地理环境、工作环境、教育背景、专业领域、人文环境以及学缘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深入分析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不同阶段的相关因素与拔尖人才素质结构的对应关系。

2.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和谐统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既具有一般的规律,也具有特殊的规律。通过探讨拔尖创新人才成才的一般规律,为广大立志成才者提供成才的理论指导;通过探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为一些奇才、怪才和偏才提供成才的指导。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需要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全面、系统与深入的研究。

第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影响拔尖人才成长既有内源性因素,也有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主要指拔尖创新人才的强大的成就动机、科学的创新目标、对创新具有浓厚和持久的兴趣、掌握科学先进的创新方法、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创新的精神;外源性因素主要指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建立发现和任用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机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产权申报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

第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既有一般人才的共性,又有不同于一般人才的特殊性;既遵循一般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有具有个人独特的成才方式乃至特殊规律。因此,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需要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特立独行的性格、超凡的价值观念和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超强奇特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关注度与痴迷、对事物具有独特持久的兴趣爱好、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等内源性因素。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源性因素,深入研究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独特经历,把握拔尖创新人才主客观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所形成的合力,才能全面系统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规律,更好地解读许多所谓奇才、怪才和偏才的成长轨迹,允许这些特殊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般人才可以扬长补短,对这些特殊的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扬长避短,允许他们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有自己的“短板”。

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养和选用的体制机制

我国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通过分析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养和选才的体制机制,只有找出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外源性原因,才能为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实践与科学的依据。

第一,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养和选用的政策研究。体制机制是影响和制约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平而不尖”等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现行的用人体制与就业观念、以及官本位的政策导向等,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发现、选拔、培养)、在职教育(自学、师徒制、联合培养),以及科研体制、评价体制、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多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与机制创新进行研究。

第三,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个用人机构维度进行调研并挖掘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选用的体制机制研究。

第四,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策支持,特别是人文环境,包括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宽容失败、良性竞争、克服瑜亮情结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软实力。

4.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

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评价,这是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聚集和唯才是举、适才适所重要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社会承认,影响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效果,也影响着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观,成为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的外源性动力。因此,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研究,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的主体、客体、内容、标准、方式与方法,以及各要素的相互连接与运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于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的基本理论。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人才观的研究,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和实践观点的前提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识别与评价体系为核心的科学人才观。其次,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的基本理论,并对中外创新人才评价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再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原则的确立。由评价过程和对象的复杂性等方面考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应体现出行业特点、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要求。由此确定评价的一般性、具体性、层次性等原则。

第二,研究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标准。首先,对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主体与客体进行研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主体系统,即建立一个由社会评价主体、政府评价主体、同行专家评价主体等构成的评价主体系统,重点研究社会评价主体中社会中介评价机构主体的培育与发挥作用的机制,确立并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客体系统,研究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职位和职业要求、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才评价对象;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对接机制,重点探讨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对接机制。其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内容与标准研究,确立VISA标准:德、识、能、绩(virtueintellectualskillachievement),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序列,重点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突出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的评价。再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方式的研究,建立社会化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国际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系统,与国际惯例接轨,把我国的考核方法与国外人才测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人才特点的测评方法体系,着力研究发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作用的机制,并兼顾群众的视点。最后,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各要素的相互连接与有效运行的研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评价过程的有效驱动与运行的连接机制。

5.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成功的经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第一,在梳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类型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在微观层面,对思维优化模式、遐想发散模式、潜能诱导模式、头脑风暴模式、原野模式、鸽子模式、师承模式、自学模式、团队模式等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案例分析,借鉴其成功的培养经验,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第三,既可以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五个角度出发,又可以从人文环境、价值观念、人才制度和主体尺度等多种角度,全面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三者和谐统一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此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特别注重对培养各种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研究,做到“硬”中有“软”,“软”中有“硬”,软硬兼顾,刚柔相济,以促进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人格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涉及到多种学科,具有学理的综合性和融通性,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促进多种学科、多种研究方法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才能形成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的融合,在立体思维和多种视角审视中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1.归因理论与因果分析法

运用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各种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结合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的因果图原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循因导果,执果索因,沿波讨源,从多种角度出发,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功的奥秘与经验,揭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失败的教训,用多种思维方式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因果分析,通过多向性思维,揭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失败的多种因果关系。

2.运用生命科学的方法

拔尖创新人才也是一种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运用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揭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遗传基因、营养元素、健康状态、生活规律等对其成长的各种复杂影响,因为肉体生命的健康存在,这是任何人走向最终成功最重要的主体要素和基础。运用生命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效避免各种英才英年早逝的悲剧。

3.实证研究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把实证研究与社会调查方法结合起来,从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个人社会化等多角度出发,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或者的各种要素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把实证研究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由此进一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

4.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把握各种拔尖人才的年龄构成、专业分布、地域分布、性别分布等特征,探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索因材施教以及适材适所的用人模式等。

5.个案研究法

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拔尖创新人才及其现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成长的历史,揭示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工作单位的因素。具体而言,第一,可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家庭进行专访调查;第二,对拔尖创新人才学习的各个学校进行专访调查;第三,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朋友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进行专访调查;第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团队及其学业导师进行专访调查。通过对若干个拔尖创新人才个案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

6.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成功轨迹,比较异同,可以总结和把握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培养模式。

7.跨学科研究法

人才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多种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视角,注重从整体上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的交叉研究,把握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与融通性,才能比较客观真实的把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殊规律,才能有利于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模式以及具有个体差,甚至是不拘一格的培养模式。

综上可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探索符合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特殊规律;不仅要善于发现拔尖人才中的潜人才,使其能够脱颖而出,还要探索促进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既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力效应,又要注重从全方位与多角度出发,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拔尖人才进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开发要置于地区总开发的战略之中[J].人才研究,19881).

2.王通讯.人才潜能开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吴江.人才强国战略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郑其绪.微观人才学概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5.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6.徐秀秀.我国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7.聂长建.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8.刘建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9.王新心.王通讯人才思想初探——兼论王通讯人才思想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指导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10.楚浩.叶忠海纵论人才开发国际化[J].人事与人才,1995(8).

11.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年(4).

作者简介:

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The Research on Top Creative Talents’ Growth Regularity and Training Mode

Abstracts:Top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focus of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 competition,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alents. By exploring top creative talents’ growth regularity and training mode, we can promote the long-term social mechanism which top creative talents could stand out easily; It is the historical requirement of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also is the urgent ne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 build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growth regularity and training mode of top creative talents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top creative talents; the growth regularity; training mod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