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吸引国际人才,形成人才新红利

来源:刘佳发稿时间:2017-10-29浏览次数:330

    在市场经济、互联网技术与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促进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资源再配置与市场化流动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才,作为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重要载体,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力优势》中指出:当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才是解决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以美国硅谷为例,凭借开放的工作签证和永久居留政策,硅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成为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数据显示,在硅谷,36.4%的人口出生于国外,1/3的初创企业是印度裔美国人创立,充分显示了国际人才对于硅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吸引国际人才、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从上世纪开始相继制定和实施了关于留学、工作和移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根据美国移民局数据,2014年,美国共颁发永久居留证101.65万张,其中通过职业移民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15.16万,而这些移民均为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具有优异才能或技术的国际人才。与发达国家积极吸引国际人才相比,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却存在国际人才引进数量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和人才流失情况全球最高的状态。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发达国家外国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大多超过20%,而中国的外国人口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工作群体,大陆人口中至少有3500万在境外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人才观,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时期解决劳动力短缺、人才匹配度不高、技术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随着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及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吸引国际人才并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政府管理理念与政策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人才拐点即将出现的时期,吸引国际人才,形成人才红利将成为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国家层面,2013年7月,出入境管理条例首次为外国高层次人才设立R字人才签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区域层面,2015年7月和2016年12月公安部颁布了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2016年1月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出台,2016年公安部推出支持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为吸引国际人才提供了便利,对于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下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人才寻求长期发展的新选择,而区域国际人才竞争也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以创新集聚或者经济特区为主的区域,更是成为国际人才突破的桥头堡。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措施为国际人才提供了便捷的出入境环境、优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和高效的出入境服务;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推出后,公安部在中关村设立了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负责永久居留申请的咨询、受理和审核,缩短了永久居留的审批期限;而在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中,公安部首次对外籍华人申请长期签证打开了渠道。在区域国际人才竞争的过程中,国际人才政策、国际人才服务机制得以不断创新和完善。因此,研究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发现和推广适应本地区的国际人才引进措施、提升区域内部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研究找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智政策,促进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笔者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团队一直持续跟踪国内外国际人才流动和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实地调查、举办论坛、开展对话等方式,了解国际人才需求,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推动我国引才工作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为我国的引才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