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倩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译文。
李扬,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美国民俗学会(AFS)终身会员,富布赖特学者。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和文学创作近百篇。
英汉互鉴中的叶限故事研究范式转向与方法新径
内容提要:叶限故事是中国最早具有完整文本记载的灰姑娘型故事,自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陆续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英语世界,叶限故事被视为灰姑娘故事的亚洲文本,纳入全球灰姑娘故事体系的考察视野进行历史地理溯源;汉语世界则侧重叶限故事文本的跨文化比较,通过异文间的叙事差异揭示故事背后的不同文化意涵。21世纪初期,随着民俗学的学科转型,叶限故事研究经历了从“文本”到“语境”的范式转向,更加关注故事发生的民俗语境及其象征意义,且伴随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其研究也在学术交流和跨学科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作为灰姑娘型故事研究史的一部分,叶限故事研究史对全面把握灰姑娘型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其范式转向亦从个案的角度为故事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
关键词:叶限;灰姑娘型故事;文本;语境 ;范式转向
灰姑娘型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普遍的文学价值,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全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载叶限故事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文本,其亦被诸多学者视为现存最早的、具有完整记载的灰姑娘故事文本,该故事完整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灰姑娘故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例证。
一、“发现”的中国灰姑娘——叶限故事研究回望
很长一段时间,叶限故事只是作为中国笔记小说家载录的野史逸闻无名于世,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911年,日本民俗学家南方熊楠在《东京人类学会杂志》发表《公元9世纪中国典籍中记载的“灰姑娘”故事》,介绍叶限故事并基于中西文本讨论灰姑娘故事主要情节,指出灰姑娘故事并非欧洲特有,自此,叶限故事被纳入世界灰姑娘故事体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叶限故事陆续受到英语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翟孟生(R. D. Jameson,国内亦译为詹姆森)、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丁乃通(Nai-tung Ting)、费伊·比彻姆(Fay Beauchamp)、张举文(Juwen Zhang)、米拉·莫伊奥利(Mila Moioli)等围绕叶限故事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出该故事研究的国际视野;在中国,叶限故事则经历了从“本土文本”出发进入“国际视野”又回归“本土语境”的过程,体现出国内学者故事研究的学术转向。
(一)英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
英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的美国民俗学家翟孟生在其文章《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中,将叶限故事视为灰姑娘故事的一种变型:“我所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这个故事的文本是九世纪中叶段成式记载的,它比欧洲最早的记载还要早约七百年”,并以故事情节为依托,在与其他灰姑娘故事的异文比较中讨论故事的发生地和流传地,探究故事的特定文化内涵;1946年,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指出,“公元9世纪有《灰姑娘》的优秀的中国文学文本出现”;1947年,英国民俗学者韦利发表《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他将叶限故事翻译为英文并介绍、考辨故事讲述者李士元与采录者段成式,探讨“洞主吴氏”“金履”“飞石”等情节的历史语境;1974年,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发表《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对包括叶限故事在内的中国和东南亚灰姑娘型故事的异文进行研究,探讨这一故事类型的地域分布及传承、演变;2005年,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在其论文《第一个被记录下来的灰姑娘故事》中,英译叶限故事并指出,“对故事的文本细读,揭示了它在东南亚的直接起源上不容置疑的痕迹,亦有迹象表明它的最终根源在西方”;2010年,美国民俗学者比彻姆发表《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其文在亚洲语境中考辨中国叶限故事的源流,认为叶限故事起源受印度教、佛教文化的影响,且与汉族文化有密切的关联;2018年,旅居西班牙的莫伊奥利在其以英语写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叶限和她的姐妹们:一个唐代故事在〈灰姑娘〉中的作用》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叶限故事文本置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2020年,美籍华人学者张举文发表《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兼谈“叶限”故事与仪式的象征分析方法》一文,对叶限故事最小行为单元进行象征分析,进而提出“民俗中没有母题,而只有属于每个文化体系的内在象征”的观点。
经过翟孟生、韦利、丁乃通等的译介与研究,叶限故事是世界上第一个见诸文字的、记载完整的灰姑娘故事,已成为英语学界的共识,且其研究大多受到“历史-地理学派”的影响。汤普森指出:“一个学者使用这种方法去努力接近的研究目标,不仅仅是弄清一个特殊故事的完整的生命史。他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正确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且能够做出似乎可信的解释,以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这种研究还应该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及其传播的过程。”“以异文比较为方法”“以溯源研究为旨归”的历史-地理学派研究,为理解故事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料,不论是20世纪翟孟生《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丁乃通《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研究,还是近年来比彻姆《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研究,皆与历史-地理学派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二)汉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
在南方熊楠“发现”叶限故事后不久,1914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提及叶限故事,将其视为“世界童话灰娘式”的一种,认为“中国童话当以此为最早”,此时的周作人已经意识到“灰娘式”童话恒有“阴为女助”之物与“执履求女”情节,并有意识地将叶限故事与法国、德国灰姑娘故事进行比较。无独有偶,在周作人讨论叶限故事的三十余年后,1946年,翻译家杨宪益“偶检酉阳杂俎支诺皋”而发现“一篇欧洲著名的故事”,并从翻译角度考证了“叶限”其名和鞋履材质。早期的叶限故事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故事史中发现叶限故事”和“通过与世界灰姑娘故事的比较解释叶限故事”两个方面,初步显示出“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然而研究相对零散,内容亦较为简单,且难见互相参鉴的痕迹,这也反映了当时海内外学者对叶限故事研究以“个体”为主,缺乏相应的交流与互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叶限故事研究在国内迎来了一个“小高潮”。1984年5月25日,乌丙安以西班牙文在墨西哥《至上报》发表《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国》一文。1988年,刘守华在《故事学纲要》中介绍叶限故事,指出“吴洞即今广西扶绥县,为壮族聚居区”,并从故事的流传角度分析“今天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达架和达仑》即从《叶限》演变而来”“《叶限》是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灰姑娘》故事,中外学者们认为,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这个故事,很可能源于中国的《叶限》”,他阐释该故事的伦理道德意义在于:“后母歧视虐待前娘子女,是植根于私有制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恶习。劳动人民在童话艺术中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所表达的崇高道德伦理观念,在漫长岁月和广大范围内对抗邪恶,哺育着人们美好的心灵。”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叶限故事的关注逐渐增多,以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农学冠《论骆越文化孕育的灰姑娘故事》为代表,他们的研究在将叶限故事纳入世界灰姑娘型故事考察的同时,开始关注该故事的地域性特征。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叶限故事的研究成果井喷式增加,以叶限故事与其他灰姑娘型故事的跨文化比较和挖掘叶限故事的民族性为主,跨文化比较研究如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陈金文《中越灰姑娘型故事之比较》、关贝贝《中西叙事形态下的“灰姑娘”解析》等,叶限故事的民族性研究如林安宁《民间文学中的“神”与“神思”——从壮族民间故事〈叶限〉说起》、司聃《〈叶限〉中的壮族文化元素——兼述中国传统“灰姑娘”故事的独特性》等,皆是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在叶限故事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亦有学者关注到海外叶限故事的当代研究,比彻姆《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即被陆慧玲、李扬译介,扩展了叶限故事研究的国际视野。此外,叶限故事亦引起了儿童文学领域的关注,其研究意在赓续周作人“中国童话当以此为最早”的观点,关注叶限故事在儿童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王泉根认为,“《酉阳杂俎》为中国第一部童话集”且其中“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童话《叶限》”,孙建国《论〈吴洞〉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范丽《名实之争:论中国古代童话的自发性》等,皆在“中国古代有无童话”的论争中探讨叶限故事的童话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尤其民间文学研究者在考察叶限故事时,往往基于一种“默认”的文化认同视角,将该故事视为少数民族——壮族的民间故事,或将叶限故事与汉族其他传说故事进行比较,以叙事结构的相近论证叶限故事受到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与之相对,以梅维恒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学者则倾向于叶限故事源于西方故事,大多数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将叶限故事研究视为世界灰姑娘故事研究的地域性补充,着意突出叶限故事作为亚洲灰姑娘故事版本的特殊文化语境。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的学者在叶限故事研究中所体现的立场差异,是被“遮蔽”的文化身份的显现,展示出不同文化族群间的“身份认同”差异,亦从故事史的角度为研究者们探讨“身份”与“认同”提供了新符码。
二、溯源与比较——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叶限故事文本研究
文本是叶限故事研究的基础,异文比较是学者们在进行叶限故事文本研究时所使用的常用方法,然而,英语、汉语学术界在异文比较的旨归上却明显不同,如果为英语、汉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分别寻找一个能够概括其研究特点的关键词,则以“历史-地理溯源”与“叙事比较”最为贴切——在英语世界的叶限故事研究中,异文比较的目的是“历史-地理”的溯源,通过异文比较追溯故事的源起与嬗变轨迹,探寻特定历史文化对文本的影响;相较之下,国内学者的异文比较研究则更加聚焦于故事情节的分析,注重挖掘叶限故事与世界各地灰姑娘故事之间的叙事差异,揭示这些故事背后的不同文化意涵。
翟孟生对叶限故事与“安南人”(Annamite,越南人旧称)关于灰姑娘故事的两个口头叙述异文之比较、丁乃通对叶限故事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异文之比较是历史-地理学派异文比较的代表性论述。翟孟生在论述中国叶限故事与越南灰姑娘口头叙述异文的同时,对其搜集的世界各地约三百个灰姑娘型故事异文进行提炼和分析,将这一故事类型提炼为“一个女孩受虐待”“她被迫在家或在外做卑贱艰苦的劳动”“她遇到一位王子,或王子知道了她很美丽”“由于她的鞋,她被识别出来”“她和王子结了婚”五部分并进行阐述,认为叶限故事中的舞会情节或与德国灰姑娘故事有关,但观照故事整体,又可能与斯拉夫语地区的灰姑娘型故事存在关联。丁乃通《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则通过对包括叶限故事在内的涉及汉族、壮族、藏族、苗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7个民族的21篇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异文进行比较,反驳了韦利“叶限故事起源于德瓦拉瓦第人”的论述,而推测叶限故事“源于越南或那时居住在广西南部的越人”,又因“越南和壮族此型故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广西有很大数量的壮族,这个故事也有可能是一个壮族故事”,在将各民族历史纳入考虑范围后,丁乃通认为该故事是“民族复合的产物”“也可能具有熟悉的汉族民俗的母题”。翟孟生、丁乃通等海外学者运用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对叶限故事与其他灰姑娘型故事文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试图从中寻找历史、地理的起源,体现出海外学者研究的国际视野。然而,他们重在提炼主要情节、探寻不同的灰姑娘故事所展示的文本差异,而较少关注主要母题在整个故事中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刘晓春认为这也是丁乃通“无法确定故事起源的可能区域的原因”。
将叶限故事与其他地区灰姑娘故事文本进行叙事比较,是国内学者叶限故事研究的重要内容,仅笔者检索到的研究文章就有二十余篇,其研究范围包括叶限故事与东南亚同类型故事的比较、与英语世界灰姑娘故事的比较、与日本《落洼物语》故事的比较等,此类研究往往与文本叙事相关,通过表现故事情节、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的差异,展示不同语言背景下文化和叙事多样性。代表性研究如罗丽琴《中德“灰姑娘”文本叙事比较研究》、陈金文《中越灰姑娘型故事之比较》、张爱东《叙事视角下不同装束的灰姑娘》、关贝贝《中西叙事形态下的“灰姑娘”解析》及王岫庐、胡传吉《相似的原型与不同的叙事:中国〈叶限〉与欧洲〈灰姑娘〉的比较研究》等。张爱东《叙事视角下不同装束的灰姑娘》指出,叶限不同于欧洲版本的灰姑娘,她在节日上美丽而低调,一旦她被继母和姐姐发现,她就迅速、安静地离开,几乎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而欧洲版的灰姑娘在舞会上美丽优雅,不仅引起王子注意,也受到周围人的赞美;结局方面,法国《灰姑娘》的结局充满了童话故事的光芒,王子和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灰姑娘也最终原谅了她同父异母姐妹,邀请她们住进了宫殿甚至精心安排他们的婚礼,反映出永恒幸福的乌托邦式理想和基督教的宽恕精神,而在叶限故事和其他几个亚洲灰姑娘故事文本中,继母和她的女儿或被飞石击死,或被永远赶出自己的国家,或沦为乞丐,体现出“善恶有报”的道德原则。罗丽琴《中德“灰姑娘”文本叙事比较研究》指出,“陀汗王利用强权占有叶限与鱼骨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思想和皇权大于人权的观念,而王子依靠个人能力坚持不懈地寻找心动女孩的情节则体现了西方国家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王岫庐、胡传吉《相似的原型与不同的叙事:中国〈叶限〉与欧洲〈灰姑娘〉的比较研究》则在讨论灰姑娘故事相似原型的基础上阐释其叙事差异:西方的灰姑娘故事在对“自我”与“社会地位”追求主题上的表达符合“现实主义的时尚与惯例”,叶限故事则遵循了一种家庭与婚姻生活甚至魔法都必须服从的实用逻辑,这也决定了二者在传播范围、广度上的差异。此类通过对比故事某一情节进行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为中国学者所擅长,他们大多对叶限故事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灰姑娘故事的经典文本的叙事差异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中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更加全面地关注了亚洲文化圈的灰姑娘故事文本,不仅将叶限故事与越南等东南亚故事进行比较,也与日本《落洼物语》等东亚故事比较,拓展了叶限故事的亚洲文化视野。“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双语”写作,亦是国内学者对叶限故事与其他灰姑娘故事的叙事进行研究时所呈现的特点。
英汉学界关于叶限故事异文比较的旨归差异,反映了两种学术传统在研究思维和理路上的根本区别——在故事文本的研究领域,英语世界关注的是“文化溯源”,即通过异文比较探寻不同文化间的勾连和影响;汉语世界则更注重“意涵比较”,解析同一类型故事不同文本中的叙事差异。理解英语与汉语学术界在叶限故事异文比较研究中的旨归差异,不仅有助于明晰叶限故事研究的历史脉络,亦为经典故事的文本研究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三、象征与语境——叶限故事研究的“民俗化”转向
长期以来,文本分析都是叶限故事的研究核心,不论是英语世界基于异文比较的“历史-地理”式定性,或是汉语世界中针对不同版本的灰姑娘叙事的跨文化比较,都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但是,随着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视角的拓展,学界愈发意识到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理解民间话语的重要性,叶限故事研究从文本比较到象征与语境研究的“民俗化”转向,即是在这一学科背景下发生的。近年来的叶限故事研究,学者们不再满足于故事文本的注释、传播和比较研究,而更关注故事发生的民俗语境及其象征意义,并力图从文本出发,还原故事发生地的时代文化意涵,这也与当下经典故事研究范式之转型相一致。
对叶限故事象征与隐喻的阐释发轫于对历史-地理学派和结构研究的理论反思,丹·本-阿默思(Dan Ben-Amos)指出,历史-地理学派追溯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的起源形式(Ur-form)是出于特定的政治需要,若只关注文本的母题变异和“行动”结构,则容易使研究流于形式而难以觉察故事背后的本土民俗实践,进而提出“民俗中没有母题,有的是象征符号”的主张。基于此,张举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兼谈“叶限”故事与仪式的象征分析方法》通过对叶限故事进行象征分析,还原故事的民俗语境,论证“只有超越结构和形式上的比较才有可能获得对一个故事的符合其自身文化意义的阐释”。文章提到,在中国的“叶限”故事中,“小鞋”是引发爱情的诱因,而欧洲许多灰姑娘异文则以“漂亮”“一见钟情”为爱情的开始,而后才以“鞋”检验,张举文认为这可能与中国许多地方婚礼上以鞋验婚的习俗有关;陆蓉在其论文《女人的鞋和脚的意义——解读中国版“灰姑娘”〈叶限〉》中,亦通过解释“足”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阐释金鞋何以在故事叙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张举文亦指出,故事中具有巫术力量的“鱼骨”体现了捕鱼地区的鱼崇拜和二次葬“灵魂不灭”的信仰,故事中的“洞(峒)节”则是峒民一年一度的隆重节日“陇峒节”……例证的阐释意在说明,“叶限”故事表现出的是具有特定地域文化象征的“经验故事”,只有当意义(象征符号)回归自身的语境,才能达到文化交际的效果。张举文批判了为“母题”而“母题”、为“起源”而“起源”的研究,例如,许多英语世界学者在对中国的“叶限”的研究中,所关注是故事究竟起源于中国的南部还是印度或欧洲的问题,如果忽略象征研究而只比较“母题”,就可能为了寻求原始“起源”及其“母型”的权威而陷入死胡同。
比彻姆的研究《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填补了英语世界叶限故事在亚洲文化语境研究中的空白。该文章指出,叶限故事的取材源于唐代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印度世界,且与汉族文化有密切的关联——《百道梵书》中印度教摩奴故事的许多元素与叶限故事相似,《罗摩衍那》为叶限故事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叶限“翠”衣与杨贵妃“翠翘”发饰有关。因此,比彻姆认为,叶限故事是取材于几个世纪以来多个亚洲民族(或族群)的文化提炼出的象征符号、母题与叙事行为综合而成,其对叶限故事与悉多、摩奴故事的相似性阐释与对亚洲文化语境的关注为该故事的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化视角,也体现出西方学者在叶限故事研究方面关注故事东方文化语境的动态。
叶限故事研究从侧重比较分析的“文本”研究范式,到关注故事象征意义与民俗实践的“语境”研究范式的学术转向,是学界在民俗研究中关注“语境”的转向在故事学领域的体现。这种将故事植根于特定文化语境的研究,超越了以历史-地理学派为代表的“比较”“溯源”的传统范式,而关注故事发生的时空、文化传统等具体传承语境。尽管难以复原李士元叶限故事的讲述语境,学者们仍可通过故事叙事的特定文化符号,追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核。
四、新趋向:英汉互鉴与跨学科互动
从故事研究学术史来看,叶限故事研究经历了从“文本”到“语境”的范式转向,然而,在转向的同时,叶限故事研究亦出现一些在传统研究中未曾出现的新动向。一方面,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叶限故事研究成果逐渐为学者们共享,并在各自研究中彼此参鉴,其促使叶限故事研究在英语、汉语世界的学术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叶限故事所蕴含的丰富景观,为学者们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其所体现出的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在丰富叶限故事研究视野的同时,亦为故事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考。
(一)叶限故事研究的英汉互鉴
英语世界对汉语世界的叶限故事研究参鉴,大致可以从比彻姆写作《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时的学术交往、莫伊奥利《叶限和她的姐妹们:一个唐代故事在〈灰姑娘〉中的作用》的研究文献中得到体现。《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一文,是比彻姆在2007年前往广西桂林、南宁等地进行叶限故事考察并与范宏贵、黄兴球、农学冠等学者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叶限和她的姐妹们:一个唐代故事在〈灰姑娘〉中的作用》的写作亦参考了中国学者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陆蓉《女人的鞋和脚的意义——解读中国版“灰姑娘”〈叶限〉》等研究。
汉语世界对英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之借鉴,主要体现在英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中异文搜集、整理方面的扎实功底和异文比较、溯源时所进行的文化间钩沉,为汉语世界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文化研究的思路。司聃《叶限故事中的神鱼叙事及其文化品格》通过对“叶限”传播历史、地理背景和叙事形态的考察,认为叶限的“神鱼”自印度神话故事中脱胎而出,并以“神鱼”复生前后生命能量的差异为切入点,讨论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系结合“历史-地理学派”研究与东方文化内核探讨而进行的本土化实践。这样的研究思路不仅在叶限故事中得到体现,亦被学者们辐射至灰姑娘故事中,进而成为推动挖掘东方灰姑娘故事文化意义、构建东方灰姑娘故事话语体系的有益助力,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近发表的论文《越南灰姑娘型故事“再生”母题研究——以京族〈碎米细糠〉为例》,该论文聚焦于越南灰姑娘型故事《碎米细糠》“主人公死后以动植物形式延续生命的‘再生’情节”,通过发现在越南灰姑娘型故事多种异文中的转生“化鸟”情节,探讨“再生”母题与越南(鸟)图腾崇拜的关系,并通过追溯越南历史文化中的佛经故事与佛教仪式,讨论“再生”母题与佛教在越南传播的关联,值得关注的是,该文章并非为了寻找故事的起源地而进行异文考辨与文化溯源,而是在借鉴历史-地理学派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故事纳入文化研究,进而“揭示世界灰姑娘型故事的越南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可知,历史-地理学派已然对中国学者的叶限故事乃至灰姑娘故事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近年来,学者们在借鉴历史-地理学派方法进行异文搜集与比较、“故事文本”与“历史地理”信息的互见之余,更加关注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文化意涵,也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故事研究的“民俗化”转向思路,体现出国内学者在故事领域融合海外研究方法与本土研究范式的学术趋向。除此之外,笔者亦关注到在2023年,英文期刊《人文社科通讯》刊发了一篇中国学者的叶限研究文章——《中国的灰姑娘“叶限”对西方灰姑娘形象演变的影响》,文章在比较叶限与其他西方经典作品中的灰姑娘形象之外,着重阐释了叶限故事文学形象在翻译上的审美复杂性及故事中蕴含的“长期影响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主题的丰富根源”,不仅如此,文章亦详细、系统地搜集、梳理了英语世界学者的叶限故事翻译史,为叶限故事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而且指出:“翟孟生关于中国灰姑娘的演讲及该故事的英译被收录在1932年出版的《灰姑娘:案例集》(Cinderella: A Casebook)中,该书由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主编,是研究灰姑娘故事的必读书籍,且被多次再版,自那以后,这个中国故事引发西方学术界的注意,并被广泛引用。”由此可看出,叶限故事被纳入世界灰姑娘故事体系,与翟孟生、邓迪斯两位民俗学家的关注与推动紧密相关。
(二)叶限故事研究的跨学科互动
叶限故事研究的跨学科互动,主要表现在“文史互证”“多学科视域”“计算民俗学”三个方面。“文史互证”作为一种文史跨界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已在文学与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以“文”证“史”,或以“史”读“文”,皆旨在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在叶限故事研究中,该方法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周运中《从吴叶限故事看唐代广西和南洋的交往》即以叶限故事探讨唐代广西与南洋的历史交往,从历史学视角考证“吴洞”“陀汗国”的地理所在,由此观照唐代广西与南洋的经济贸易往来,证明“中国的工艺技术南传到东南亚”的史实。早在20世纪上半叶,顾颉刚即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引,开“以民俗学研究史学”之先河,考辨故事、传说与历史的互涉关系,而被文人载录的叶限故事,兼具史料与民俗之价值。对叶限故事进行跨学科的“文史互证”、赓续顾颉刚古史研究的学术传统,承前之余,启鉴尤甚。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证的叶限故事,亦在文学与历史学的互动中生发新的学术路径。
莫伊奥利《叶限和她的姐妹们:一个唐代故事在〈灰姑娘〉中的作用》则以文学体裁、中国语境(志怪小说)和民俗理论(历史-地理学派、结构主义等)为着力点,细致地梳理了叶限故事的研究脉络,亦涉及精神分析与现象学理论的应用,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国外学者对叶限故事研究的各个层面。莫伊奥利在文中指出,这种“以多学科研究故事”的视角,或许会成为未来处理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本的重要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该文所使用的“综合”的研究方法,针对的是“一个问题”而非“一个对象”,力图在不同学科视域下提取关于故事文本演变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展示了一种更为开阔的文学研究视角。
灰姑娘故事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民间故事,其研究长盛不衰,叶限故事则时常作为灰姑娘故事的亚洲经典文本出现,也因如此,灰姑娘型故事的若干研究,亦可为叶限故事研究辟出新径。尤其近年来,计算民俗学的发展受到民俗学者们的重视,计算方法的通用性及其价值,极大地扩展了民间故事研究的可能性,其方法虽尚未付诸叶限故事及其相关研究,却在其所属灰姑娘型故事研究中初试身手:代表性论文如马蒂尼(Gessica Sakamoto Martini)等撰写的《灰姑娘的家谱:ATU 510/511的系统案例研究》和佩雷兹(Yoel Shalom Perez)的《寻找灰姑娘的鞋子的民俗学家》,前者以灰姑娘故事为例将源自计算生物学的“系统学”方法应用于故事研究,追踪民间叙事的突变和多样化,结合结构分析与定量研究得出故事“所有主要集群都包含了地理和语言上不同的故事集合,这与历史-地理学派所设想的故事类型的长期传播相一致”的结论;后者则以灰姑娘故事为例介绍了以数据库形式发现和组织互联网民俗材料的优势,强调了数据库的动态采录(一个“开放的系统”,Open systems)对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意义。此外,在《灰姑娘的身体:性别、化身和民间故事情节的量化方法》一文中,作者也借鉴了计算民俗学的相关方法,讨论性别在灰姑娘叙事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民间故事的发生与传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尽管不能对叶限故事的起源等问题遽下断语,但学者们基于计算民俗学对灰姑娘型故事不同层面的探索,已充分证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而奇妙的关联,这一发现不仅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对该领域的方法论创新具有启迪意义。
叶限故事因其具有超越地域的广泛文化意义而受到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笔者力图为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叶限故事研究梳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为叶限故事研究乃至灰姑娘故事研究提供启发,但是受到学识与视野的局限,资料搜寻难免挂一漏万。
从目之所及的资料来看,就文本研究而言,英语世界受历史-地理学派的深刻影响,在故事溯源研究上成果颇丰;汉语世界则在叶限故事与其他灰姑娘故事叙事的跨文化比较上精耕细作。进入21世纪,伴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叶限故事研究经历了“从文本出发”到“回归语境”的范式转变,更加强调文本与语境的互动,力图将叶限故事置于特定文化语境之下,探赜情节背后的文化象征,而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叶限故事研究也在学者们的互动中焕发新的学术活力,体现出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视域,叶限故事研究范式的学术转向,亦为故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6ZDA163)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原文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25年第2期
编辑:鞠岩 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