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海”学术沙龙第15期:“古代政治文化制度与文学”成功举办

时间:2022-11-24浏览:60

20221117日晚,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山东省高校“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青年创新团队承办的“蠡海”学术沙龙第15期“古代政治文化制度与文学”,在文新楼32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韦春喜教授、鞠岩副教授分别主讲,约有20余位老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讨论。沙龙由韦春喜教授主持。 

韦春喜老师以《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学——以秦汉时期为时限》为题,先从政治制度与文学研究的现状谈起,讲述了目前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度与研究程度,接着从文书行政制度与秦汉公牍文体体系的形成,对策制度与作家创作,“共天下”的政治机制、任子制度与藩国文学集团,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结构四部分展开讲述。韦老师认为文书行政制度是“言语”行政的产物,从秦始皇时的“名号运动”到“策、制、诏、戒敕”四体被定为御用文体,再到汉初叔孙通主持朝廷礼制改革定“章、奏、表、议”为四品,臣下上行文体基本确定,“谢恩”作为“章”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的重要文事活动。汉代对策文体的形成与统治者选拔、考核知识文化群体有直接关系,从汉文帝的《策贤良文学诏》到汉武帝时对策文选贤良已成定制,汉代对策选士制度促进了对策文创作的繁盛,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就是当时的代表作。政治制度的变化促使汉代出现了“后战国时代”且促成了藩国文学集团的形成。赋选仕进制度也影响着汉赋的文本特征与结构。

鞠岩老师以《唐代词臣与文学》为题,从唐代词臣——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三种唐代文官中最具文学性的一类人入手,分别举例讲述了这三种词臣的政治地位与文学声望在唐代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变化。同时,鞠老师还讲述了唐代词臣与科举、唐代词臣与制诰文、词臣诗文创作之个案研究等内容。鞠老师认为:翰林学士作为“内相”,从中唐开始,政治地位极高,故而当时士人在唱和之作中普遍将翰林学士比作“天上人”;盛唐时期以诗赋取士,知贡举的中书舍人大力促成了此种制度;安史之乱后,儒学复古思潮作用于科场文化,进而影响了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发生、发展,而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位主讲老师讲述结束后,沙龙进入提问与讨论阶段。同学们就西周封建制与汉代封建制异同对文学的影响,汉初“清静无为”之治是否是中央压制藩国集团的一种方式,中国古代的公文文体与西方公文文体的区别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并展开了讨论,老师们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沙龙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同学们收获颇多。本次沙龙以古代政治文化制度与文学为重点交流内容,通过老师讲述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同学们对于从制度角度思考文学、打开文学研究新视阈的理解。从制度看文学,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新尝试。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团队采取更为灵活的交流方式开展学术活动的一次新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