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庆:《<新修玉篇>引<省韵>研究》

时间:2021-03-31浏览:315

《新修玉篇》引《省韵》研究

    摘要宋代韵书史研究中《礼部韵略》的成书问题始终存有争议,数百年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新修玉篇》发现一部失传韵书《省韵》,辑佚考证之后,认为它是宋代《集韵》的未定稿简缩本,并且可能是《礼部韵略》的初本。本文通过研究重新梳理了宋代韵书发展脉络,理清了这几部韵书之间的形成及发展关系。《省韵》的辑佚考证为《集韵》《礼部韵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证据。

    关键词:宋代  省韵》  《集韵》  《礼部韵略》

  

邢准《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以下简称《新修玉篇》)成书于金大定戊申年(1188),其传本绝寡,《四库全书》及诸多目录书多无记载。晚清藏书家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曰:“金刻《增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三十卷,二函十二册,金沧州清池县邢准编……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元赵承旨、虞道园、张伯雨,明宋景濂、吴文定、陆文裕、项子京皆有藏印,亦稀世秘籍矣。”[1]P42该书为海内外孤本,它历经元明清私人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入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200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中华再造善本》,都将其影印收录,世人始睹其秘。

《新修玉篇》是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金刻本字书,该书具有“絫音”之名,以540部首统括6万多汉字,字头下罗列尽可能多而全的音义,保存了大量已佚韵书的内容。本书累增字和音义有很多来自《省韵》,但《省韵》早佚,历代包括目录书在内的典籍文献罕有记载。我们注意到《省韵》一书在《新修玉篇》中有《省韵》《省集》《省集韵》等多种不同称呼,特别是在部首下的说明文字中。如:

【卷九·欠部】凡二百八十六字,新增《广集韵》一字,《省集韵》一字,《切韵》一字。添重音八十九切。

【卷九·食部】旧四百四十五字,新增《广集韵》一十二字,《省集韵》一字,《切韵》一字。添重音一百七切。

【卷十·夊部】旧三十字,新增八字,《省韵》一字,《切韵》一字。

【卷十一·宀部】凡三百五十九字,旧三百二十五字,新增《广集》二十三字,《省集》六字,《切韵》二字,《广韵》三字。添重音六十八切。

【卷十一·门部】凡三百四十九字,旧三百三十一字,新增《广集》一十五字,《省集》三字。添重音六十四切。

《新修玉篇》每部首下新增字的说明中《省集》与《广集》、《省集韵》与《广集韵》常两两对举,其中《广集》为《广集韵》,[5]《省集》对应为《省集韵》。经核对,部首说明中所列《省集韵》《省集》字数都与该部首内标有《省韵》符号”的实际字数完全一致。因此《新修玉篇》中出现的《省集》《省集韵》等书目名称皆当指《省韵》。

《中华再造善本》之《新修玉篇》原版影印较《续修四库全书》缩印本清晰,我们据《中华再造善本》对《省韵》材料作了全面辑佚和考证。

、《省韵》内容及特点

据统计,除第21卷缺失、其他卷有部分残缺外,《新修玉篇》随文引《省韵》274处。下篇引《省韵》每个字头前都用“”符号作了标示,有366条。可利用的音义条目总有640条。关于《省韵》的时代,杨正业在《〈古佚三书〉辑校概论》中将它视为金代韵书,他说:“金人《阴祐余文》《广集韵》《省韵》征引的《玉篇》是顾野王《玉篇》而不是孙强《玉篇》。”[2]又在《古佚三书》中说:“注文又称宋丁度《省集韵》。丁氏书在金人中流传一时,在汉民族里却无任何记载,这是很奇怪的。我以为,《省韵》为金人转写的可能性大,因《集韵》为丁氏书,邢氏把《省韵》也说成了丁氏书。”[3](P4)今按,杨正业之说有误,传世文献中有二处《省韵》记载,皆与宋代相关。如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二十二“字说”部分曰:“近时以来,用字之的,当以监本《省韵》及《广韵》《玉篇》《集韵》为正。”南宋不可能以金人字书为正字标准,更何况《省韵》为监本韵书,经官方推行。另外邢准在《新修玉篇》中已明确称它为“宋丁度《省韵》”,所以我们宁可相信亲自引用此书的金代学者邢准的说法。

《新修玉篇》所引《省韵》内容与《广韵》《集韵》有许多一致,特别是《集韵》。《省韵》《集韵》皆署名丁度,且邢准常常不做区分径称“丁公《韵》”[4]。我们在参考其他字韵书的基础上着重对《省韵》和《集韵》作了比较研究。

(一)《省韵》之作者

《新修玉篇》所引重音在标明来源时还多将《省韵》称为“宋丁度《省集韵》”“丁公《省韵》”“丁公《省集韵》”“丁公《集省韵》”等。如:

1)欇,时叶切,豆也。一曰:“虎櫐也。”○《韵》又书涉切,《尔雅》曰:“欇,虎櫐。”郭璞云:“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刺。” ○宋丁度《省集韵》注又“质涉切”。(《新修玉篇》卷十二·木部十八画)

2),巨隹切,使也。《韵》又丘追切,又居胃切,使也。丁公《省韵》又居韦切。《新修玉篇》卷三·人部十七至十八画)

3)壅,于容切,塞也。〇《韵》又于陇切……〇丁公《省集韵》于用切。《新修玉篇》卷二·土部十三画)

4)姰,相伦切,狂也。〇《韵》又祥遵切,《博雅》“狂也”。〇又许县切,狂也。一曰女䊋。〇又黄练切,狂也。〇丁公《集省韵》又规伦切。《新修玉篇》卷三·女部六画)

依照部首下的数目的说明,我们对正文中标”的字及音切作了统计,发现这里的“宋丁度《省集韵》”“丁公《省韵》”“丁公《省集韵》”等与标“”的《省韵》完全对应,它们在《新修玉篇》中都指《省韵》。“丁公”即“丁度”,他同时也是《集韵》的主持编订者。《宋史·丁度列传》曰:“丁度字公雅,祖籍恩州清河,生于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卒于仁宗皇佑五年(1053)。[6](9761)又,《宋史·艺文志》载:“丁度《集韵》十卷”,[6](5075)《通志·艺文略》载:“《集韵》十卷,丁度等修。”[7](1516)可知,《省韵》《集韵》作者相同。

(二)《省韵》之收字

《新修玉篇》依部首排列,部内字按笔划分段,每段上篇为原宋本《玉篇》字,下篇为所补充的“诸家篇韵”中有而宋本《玉篇》所无之字,其中引《省韵》的字都用标示符号”作了标注。列在每段下篇引《省韵》的字多不见于宋本《玉篇》和《广韵》,但在《集韵》中基本都有对应。如:

1)㽖,古文男字。《新修玉篇》卷二·田部)

《广韵·平声·覃韵》“那含切”下:“男,男子也。又所封爵也,《环齐(济)要略》曰:‘男,任诏事,受王命为君。’”《集韵·平声·覃韵》“那含切”下:“男,《说文》:‘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也。’古书作‘㽖’。”按,《广韵》无“㽖”字形,《集韵》注释下有。

2)���,卢回切,玉器也。(《新修玉篇》卷一·玉部二十画)

《广韵·平声·灰韵》鲁回切下:瓃,玉器。《集韵·平声·灰韵》卢回切下:瓃、���,《说文》:“玉器也。”或作���。按,《省韵》字头“���”《集韵》有,《广韵》作“瓃”。

据统计,《新修玉篇》前十卷随文引《省韵》音义之75字中有见于《集韵》者有71字,占考察总数的94.7%。《新修玉篇》下篇前五卷引《省韵》71字见于《集韵》以及与《集韵》同字位者有67字,占总数的94.4%。二者比例一致。从这两方面考察来看,《省韵》之字虽然与《广韵》《集韵》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但多数都能在《集韵》中找到,即使查无之生僻形体,亦多与《集韵》相近。《省韵》收字与《集韵》有很强一致性。

(三)《省韵》之音切

《新修玉篇》随文引《省韵》音切属于第三层次重音[8],第三层重音的特点是它在引用时排除了与第一、二层重音相同的音切,也就是说它的引用具有选择性,不能反映整体情况,因此我们以下篇引《省韵》字下音切为准。经考察,《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音切不仅有与《集韵》或《广韵》相同的,有与《广韵》《集韵》皆相同的,还有反切上下字间与《广韵》《大广益会玉篇》相同的,以及与《广韵》《集韵》《大广益会玉篇》皆不相同的。

1.与《集韵》相同的,如:

2),底朗切,地名。《奚韵》同有。《新修玉篇》卷二·邑部八画)

《广韵·上声·荡韵》“多朗切”下:“䣣,地名,《说文》作‘䣊’。”《集韵·上声·荡韵》“底朗切”下:“䣊、䣣,《说文》‘地名’。《周礼》‘五百家也’。或作‘䣣’,古书作‘’,通作‘党’。”按,该字字形《集韵》中有,“底朗切”与《集韵》一致。

2.与《广韵》相同的,如:

3),似宣切,玉名。《新修玉篇》卷一·玉部十二画)

《广韵·下平·仙韵》“似宣切”下:“,玉名。”《集韵·平声·仙韵》“旬宣切”下:“,《说文》‘美玉也’,引《春秋传》……”《大广益会玉篇》:“璇,似缘切,《山海经》云:‘有沃之国,沃民是处,爰璇瑰瑙碧。’……,古文。”按,该字形体《大广益会玉篇》《广韵》《集韵》皆有,音义与《广韵》一致。

3.与《广韵》《集韵》皆相同的,如:

4)珕,力智切,佩刀饰,蜃属。《新修玉篇》卷一·玉部六画)

《广韵·去声·寘韵》“力智切”下:“珕,刀饰也。”《集韵·去声·寘韵》“力智切”下:“珕,蜃属,士佩刀,珕琫。”按,该字字形《广韵》《集韵》中皆有,反切与《广韵》《集韵》皆同。

4.反切上下字间与《广韵》《大广益会玉篇》相同的,如:

5),以居切,美玉。《新修玉篇》卷一·玉部十四画)

《广韵·上平·鱼韵》:“玙,以诸切,鲁之宝玉。”《集韵·平声·鱼韵》:“,羊诸切,璠玙,鲁之宝玉。《大广益会玉篇》:弋居切,璠玙,美玉皃。”按,该字形《广韵》无,《集韵》《大广益会玉篇》有。“以居切”是《广韵》“以诸切”切上字与《大广益会玉篇》“弋居切”切下字的拼合。

5.反切与《广韵》《集韵》《大广益会玉篇》不完全对应的,如:

6)伞,素旱切,伞盖。《新修玉篇》卷三·人部十画)

《广韵·上声·旱韵》“苏旱切”下:“伞,伞盖。”《集韵·上声·缓韵》:“颡旱切”下:“伞、���、伞,《说文》‘盖也’。或从巾,亦作‘伞’。”《大广益会玉篇》:“伞,思但切,伞盖也。”按,“素旱切”与《广韵》《集韵》不完全对应,但切下字“旱”《广韵》中有。

《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列有音切者总347字,除用字繁简、异体外,音切与《集韵》相同者105例,与《广韵》相同者120例,与《广韵》《集韵》皆同者83例,与《广韵》《集韵》皆不同者27例。列有多音切者12例,包括与音切皆见于《广韵》者5例,皆见于《集韵》者1例,不完全见于《广韵》《集韵》者5例。若将与《广韵》《集韵》皆同者以及列有多音切者包括在内,《省韵》音切与《集韵》相同者有189例,占总数的54.5%;与《广韵》相同者有208例,占总数的59.9%。由此可以看出,《省韵》音切或与《广韵》同、或与《集韵》同,多介于《广韵》《集韵》之间。

邢准引用《省韵》时,还将其中与《集韵》相同的音切看作是在《广韵》基础上更改而成的,如:

7)啜,昌悦、殊雪二切,茹也。《说文》曰:“尝也。”《尔雅》曰:“茹也。”《礼》曰:“啜菽饮水。”〇《韵》又陟劣切,言多不止。〇又丑芮切,《尔雅》“茹也”,施干读。〇又尝芮切。《省韵》改“称芮切”,尝也。……《新修玉篇》卷五·口部八画)

《广韵·去声·祭韵》:“啜,尝也,尝芮切,又臣劣切。”《集韵·去声,祭韵》:“啜,称芮切,尝也。”按,“《省韵》改‘称芮切’”前为“尝芮切”,与《广韵》同,邢准认为《省韵》“称芮切”是对《广韵》“尝芮切”的更改。

我们注意到,《新修玉篇》所引《省韵》还时常具有又音标注,形式上与《广韵》又音互注一致。如:

8)亵,私列切,私服也。又衷衣。《省韵》注:“又女介切”。《新修玉篇》卷二十八·衣部)

《广韵·入声·薛韵》“私列切”下:“亵,里衣。”《集韵·入声·薛韵》“私列切”下:“亵,《说文》‘私服’,引《诗》‘是亵袢也’。”又《集韵·去声·怪韵》“亵,女介切,复襦也。江湘之间谓之筩亵。”

《省韵》的这种又音互注形式应当是继承和保留《广韵》的,但《集韵》中全无“又音”标示,显然是有意做了削删。

(四)《省韵》之释义

1.《新修玉篇》随文引《省韵》多无释义

《新修玉篇》随文引《省韵》的材料或只有音切,或只有文字(字形、字用、字际关系)说解,或兼列音切及文字说解,在随文引《省韵》的274条材料中列有释义者仅59条(包括兼引音切及释义者48条,列文字说解及释义者1条,仅列释义者10条),有释义者仅占21%。《新修玉篇》随文累增音义以“搜罗无遗”“广大悉备”为宗旨,其所增引他书音切之后基本都列有释义,唯独引《省韵》音切下多未列释义,如:

9)踆,七伦切,退也。〇《韵》又祖昆切,蹲也。《庄子》“踆于窾水”。〇又徂尊切,以足逆躢曰踆。〇丁公《省韵》又壮伦切。(《新修玉篇》卷七·足部七画)

《新修玉篇》上篇多为常见常用字,引《省韵》音切下无释义可能反映了原书本来面貌。也就是说,《省韵》中本来就有很多字特别是常见字之下没有释义。

2.《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字释义多省简且介于《广韵》《集韵》之间

《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有释义者257字,其中释义与《广韵》相同、相近者66字,与《集韵》相同、相近者41字,与《广韵》《集韵》皆相同或相近者35字,比《广韵》或《集韵》省简者90字,比《广韵》或《集韵》丰富者2例,结合《广韵》《集韵》者2例。由此可见,《省韵》释义与《广韵》或《集韵》相关者有236例,占有释义条目总数的91.8%。《省韵》释义省简者90例,相较于其他类型数量最多,《省韵》释义有省简特征。示例如下:

《省韵》释义比《集韵》省简、与《广韵》相同的,有如:

10)伞,素旱切,伞盖。《新修玉篇》卷三·人部十画)

《广韵·上声·旱韵》“苏旱切”下:“伞,伞盖。”《集韵·上声·缓韵》“颡旱切”下:“伞、、伞,《说文》‘盖也’,或从巾,亦作‘伞’。”按,该字释义与《广韵》同,比《集韵》省简。

《省韵》释义比《广韵》《集韵》皆省简的,有如:

11),于真切,祭也。《新修玉篇》卷一·示部十二画)

《广韵·上平·真韵》“于真切”下:“禋,祭也。敬也。”《集韵·平声·真韵》“伊真切”下:“禋、、䄄、,《说文》‘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按,释义“祭也”比《广韵》《集韵》省简。

《省韵》释义与《广韵》相近,比《集韵》省简的,有如:

12)祪,过委切,庙之祖也。《新修玉篇》卷一·示部七画)

《广韵·上声·纸韵》“过委切”下:“祪,毁庙之祖。”《集韵·上声·纸韵》“古委切”下:“祪,《说文》‘祔祪祖也’。一曰:‘毁庙主。’”按,该字释义比《集韵》省简,与《广韵》相比省“毁”字。

《新修玉篇》随文引《省韵》条目多数未列释义,少数列有释义者其释义或接近《广韵》,或接近《集韵》,但基本都比《集韵》省简。下篇引《省韵》字下多列有释义,释义同样较省简且介于《广韵》《集韵》之间。从对《新修玉篇》引《省韵》这两方面的考察来看,《省韵》释义基本处于《广韵》向《集韵》的过渡阶段,且以省简为主。

《省韵》具有“省《集韵》”之称,署有“丁度”之名。《省韵》中的字基本都能在《集韵》中找到,特别是生僻字、疑难俗字,与《集韵》一致性较强。《新修玉篇》所引《省韵》音切多与《广韵》相同,亦多与《集韵》相同,前者比例或高于后者。《省韵》音切还保留有《广韵》互注特征。显然,《省韵》音切处在《广韵》向《集韵》过渡的中间阶段。《新修玉篇》所引《省韵》释义较简略,它除了比《集韵》省简外,还有与《广韵》释义相同或相近的。从音切、释义介于《广韵》《集韵》之间的情况看,《省韵》当成书于《广韵》之后、《集韵》之前。从释义多有省简且很多常用字无释义的情况看,它又当是省简本。《省韵》中有大量生僻字不见于《广韵》《玉篇》,甚至不见于《集韵》字头而仅见于注释,可知《省韵》收字减缩的情况不明显。

总之,通过署名、收字、音切、释义等多方面考察可见,《省韵》应当是《集韵》未定稿之缩减本,它的“未定”主要反映在音切方面,“减缩”主要体现在释义方面。

二、《省韵》与《礼部韵略》之关系

(一)《礼部韵略》与《省韵》作者相同

《集韵》作者为丁度,《新修玉篇》所引《省韵》作者署名丁度,文献记载中《礼部韵略》亦由丁度主持编订。如《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曰:“《韵略》,雍熙殿中丞邱雍、景德龙图阁待制戚纶所定。景佑知制诰丁度重修,元佑太学博士增补。”[9](P91)又,《玉海》卷四十五“景佑新定韵略”条记曰:“景佑四年六月丙申,以丁度所修《韵略》五卷颁行。”[10](P867)另外,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中还有署名丁度之牒文一篇。《省韵》《集韵》《礼部韵略》三部韵书有相同的署名,说明了它们可能会有渊源关系。

(二)《省韵》与《礼部韵略》释义特征相似

1.一些常用字只有音切,没有释义

《新修玉篇》引《省韵》常出现有音切、无释义的情况,这可能不是邢准的有意删减,因为《礼部韵略》也是如此。宁忌浮先生在考察《礼部韵略》时说:“大批韵字无注释,这是《礼部韵略》的特点之一。全书至少有2352字无注释,约占韵字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两千三百多无需注释的韵字,可谓当时的常用汉字。”[11](P71)《新修玉篇》引《省韵》无释义者多为常用字,亦与《礼部韵略》呼应,如:

13)碧,彼戟切,《山海经》云:“商山下多青碧。”……〇《省韵》兵彳切。(《新修玉篇》卷一·玉部十画)

真福寺本《礼部韵略》:碧,兵彳切。

按,《集韵·入声·昔韵》“兵彳切”下:“碧,《说文》‘石之青美者’。”《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碧,兵亦切。《说文》‘石之青美者’。”据考察,“《说文》‘石之青美者’”当为《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补部分,原《礼部韵略》无。[12]

2.《省韵》释义减缩与《礼部韵略》一致

《礼部韵略》的减缩在释义方面主要表现为省去引书名称。我们发现,《省韵》的减缩也是以省去所引书名为主的,如:

14),卢回切,玉器也。《新修玉篇》卷一·玉部二十画)

《广韵·平声·灰韵》“鲁回切”下:“瓃,玉器。”《集韵·平声·灰韵》:“瓃、,卢回切,《说文》‘玉器也’。”按,《省韵》释义与《集韵》相比省去了“《说文》”这一书名。

15),底朗切,地名。《奚韵》同有。《新修玉篇》卷二·邑部八画)

《广韵·上声·荡韵》“多朗切”下:“䣣,地名,《说文》作‘䣊’。”《集韵·上声·荡韵》“底朗切”下:“䣊、䣣,《说文》‘地名’,《周礼》‘五百家也’。或作‘䣣’,古书作‘’,通作‘党’。”按,与《集韵》相比,《省韵》省去“《说文》”书名及《周礼》引文。

《省韵》与《集韵》相比缩减了释义和引书名称,它与《礼部韵略》的缩减相符。《省韵》《礼部韵略》二书释义特征一致。

(三)《省韵》与《礼部韵略》反切特征相似

据宁忌浮先生统计:《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1213-1230)全书计有反切3058个,与《集韵》相同的有2449个,占80%”“与《广韵》相同的少得多,但数量亦相当可观,计有261个,占8.5%。如果把既与《集韵》相同又与《广韵》相同的加在一起,则达37%[11](P64)李子君先生据较早之真福寺藏本《礼部韵略》统计,其音切与《集韵》相同的占78.63%,与《广韵》相同的占36.39%[13](P167)

从我们的统计来看,《省韵》音切与《集韵》《广韵》相同的比例与以上二家所统计《礼部韵略》的情况有较强的相关性。

首先,《礼部韵略》反切多与《集韵》相同。《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字下音切与《集韵》相同的比例为54.5%(包括音切与《广韵》《集韵》皆同者),这与《礼部韵略》跟《集韵》相同的比例78.63%-80%相比要低。真福寺藏本《礼部韵略》与《集韵》相同的比例又比《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低。这也正说明了它们的音切逐渐向定稿本《集韵》靠拢这一事实。

其次,《礼部韵略》反切有一部分与《广韵》一致,《省韵》亦然。虽然《新修玉篇》明确引《省韵》的内容有限(约653条)且以生僻字为主,难以将其与《礼部韵略》作系统比较,但通过对《省韵》辑佚条目的考察,我们发现《省韵》在保留《广韵》音切这一方面也是与《礼部韵略》一致的,甚至比例还超过《礼部韵略》。宁忌浮、李子君二位先生统计《礼部韵略》音切与《广韵》相同的比例为37%左右。《新修玉篇》下篇引《省韵》字下的音切与《广韵》相同的比例为59.9%(包括音切《广韵》《集韵》相同者),这比宁、李二人所统计的比例37%左右要高。《省韵》与《广韵》音切相同的比例比《礼部韵略》与《广韵》相同的比例高很多,这可能与《省韵》具有原始性、《礼部韵略》晚成且成书后经人据定稿本《集韵》修订过有关。

《礼部韵略》与《省韵》时代相近、作者相同,二书释义省简特征一致。《省韵》与《礼部韵略》反切特征相近而又比它更具原始性。另外,《省韵》中多有生僻字、俗字,收字与《集韵》一致,而《礼部韵略》则做了大量删减。可以认为,《省韵》是《礼部韵略》的初本,《礼部韵略》是《省韵》进一步省简和修订之后的版本。

《省韵》及《礼部韵略》的成书时间,可以结合《集韵》的成书过程来考察。从文献记载看,《集韵》于景佑元年(1034)开始奏请,景佑四年(1037)正式承诏编纂并很快初步成型,宝元二年(1039)最终定型,庆历三年(1043)刊刻施行。《礼部韵略》之刊刻亦在此间。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之丁度牒文署为景佑四年(1037),可知其成书早于定稿本《集韵》的1039年。《省韵》作为《集韵》未定稿减缩本、《礼部韵略》之初本,当成书于《集韵》奏请之后、《礼部韵略》之前的1034-1037年之间。

  三、《省韵》的学术史价值及意义

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研究》在谈到《集韵》及《礼部韵略》的成书时说:“丁度等人的使命是同时编纂详略两部韵书,以取代前朝的《广韵》和景德《韵略》。它们的工作方式,大概不是兵分两路、详略二书分头编纂,而是集中力量针对《广韵》,先编详本。从景佑元年三月开始,到景佑四年,详本韵书成型。应礼部科试急需,从中提炼出略本,呈上颁行,此即景佑《礼部韵》。略本颁行后,丁度等人对详本进行修改加工。到宝元二年九月告竣呈上,赐名曰《集韵》,并镂版雕印。至庆历三年八月印成。”又:“今传本的《集韵》和《礼部韵略》的差异即是修改加工的记录。”[11](P73-74)这一说法并不全面,因为我们看到丁度《集韵》和《礼部韵略》之间还有一部《省韵》,它是介于《集韵》未定稿与《礼部韵略》之间的一部省简本韵书。

今所见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与《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相比,在“条式”中多出一则景佑四年丁度敕牒:“中书门下,牒刊修《广韵》所,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尚书、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等,札子奏,昨奉敕详定刊修《广韵》《韵略》。”[14]这则牒文告诉我们,《集韵》《礼部韵略》的编纂机构是被称为“刊修《广韵》所”的,《省韵》作为《集韵》未定稿减缩本保留了《广韵》大量音切和释义,它是在《广韵》基础上修订编纂的,这一点可以与“刊修《广韵》”相印证。

此牒文曰“理灼然可晓,更不解释外,于逐字下各著训说”[14]是说通俗易懂之字下不列释义,其他皆列有释义。这一表述与《省韵》常用字无释义的情况相符。“疑混声及重叠出字,各许依本字下注解使用”[14]是对又音互注的说明,这与《省韵》具有又音互注的情况相符。今所见《礼部韵略》的又音圈示是《省韵》修订为《礼部韵略》删掉又音互注后的替代做法。

从《省韵》的辑考来看,《集韵》未定稿缩减为《礼部韵略》不是一步到位的,丁度等人先是刊修《广韵》,后为满足科举需要而从未定稿中减缩出《省韵》,该未定稿与《省韵》是详略二书,跟《广韵》《韵略》为详略二书一样。后来,此未定稿进一步编修而成《集韵》,《省韵》或其修订本则在贾昌朝奏请之后进一步修订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集韵》的成书过程,可作示例图如下:

  

1  宋代韵书发展过程

  

《礼部韵略》的成书问题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总而概之,争议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戴震[15](P303-304)为先导,以李新魁[16](P42)为代表,认为《礼部韵略》来自景德《韵略》;另一派以张世禄、[17](P185)王力[18](P305)为先导,以宁忌浮[11](P73)先生为代表,认为《礼部韵略》是《集韵》修订过程中形成的减缩本韵书。张渭毅、[19](P26)李子君[13](P174)则又推进一步,认为《礼部韵略》是《集韵》未定稿减缩之后进一步修订而成的。

景佑《礼部韵略》是继承景德《韵略》还是以《集韵》未定稿为基础,数百年来争议不断,而争议的核心就是今存《礼部韵略》与《广韵》相同的内容该作何解释的问题。《省韵》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署名同为丁度的《省韵》中就有大量与《广韵》相同的音切,且比《礼部韵略》中还多。《省韵》作为《集韵》未定稿减缩本,以《广韵》为编修基础,因此它保留了大量《广韵》的内容(包括音切和释义)。《省韵》继又修订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包括后世修订的真福寺藏本《礼部韵略》(1086-1090)和《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1195-1208)反切及释义都有很多与《广韵》同而不与《集韵》同,这是从《省韵》中继承下来的。因此,《省韵》的发现有助于解释今《礼部韵略》的成书问题。

《省韵》与《集韵》《礼部韵略》关系密切,它应当是《集韵》未定稿的减缩本、《礼部韵略》的初本。《集韵》未定稿是在《广韵》基础上编修的,丁度仿照《韵略》的做法先将此未定稿省略释义而成《省韵》,后来又进一步将《省韵》省简并刊定窄韵修订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的名称由此而定。《省韵》之名一则与《集韵》相对,一则与《韵略》相应,同时还与《礼部韵略》相关。[20]

《省韵》作为过渡版本韵书,在《集韵》和《礼部韵略》成书之后并未得到很广泛流传,它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为历史所湮没。邢准作为一个对珍稀韵书情有独钟的音韵文字学家,在通行韵书《广韵》《集韵》之外搜寻和发现了这部几近亡佚、较为罕见的《省韵》,并在《新修玉篇》中作了较多引用,将该韵书部分内容保存下来,为我们窥探宋代韵书史、解决《礼部韵略》的成书及来源等疑难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注释: 

[1] (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C]//.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杨正业.〈古佚三书〉辑校概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 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杨涛.古佚三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3.

[4] 《新修玉篇》对《集韵》也有引用,言“丁公《韵》”则未区分《省韵》与《集韵》。“丁公《韵》”说明所引二书内容相同,如《新修玉篇》卷四目部六画:“眦,静计切,目际也,又才赐切。……○丁公《韵》又仕懈切,注。”按,《集韵》“仕懈切”下:“眦,眦睚,恨视。”

[5] 王丽艳、赵晓庆.金代韵书〈广集韵〉考略[J].语文研究,2017(1).

[6]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8] 赵晓庆.〈新修玉篇〉重音的三个层次[J].华夏文化论坛,2015(2).

[9]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 (宋)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16.

[11] 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 宁忌浮指出:“今传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未曾校勘的,多有讹夺,特别是脱落【释云】二字,就会泯灭‘附释文’和‘官注’的界限。”参见: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72页.

[13] 李子君.宋代韵书史研究——〈礼部韵略〉系韵书源流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4] (日)水谷诚撰、张丽娟译.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J].古汉语研究,2000(4).

[15] (清).声韵考[C]//.戴震全书(第3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

[16]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17]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8] .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9] 张渭毅.再论〈集韵〉与〈礼部韵略〉之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0] 《集韵》与《省韵》名称相对,反映了它们内容繁简的不同。《省韵》与《韵略》名称相应,反映了它们体例、用途的一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亡佚韵书四种研究”(19FYYB00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清代山东古音学研究”(19DYYJ05)


编辑:林星 胡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