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慕原:《随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时间:2020-10-13浏览:554

韦应物,字义博,京兆万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诗诸体兼备,而尤于古体其古诗远承汉魏古风,受陶渊明诗影响颇深,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777)作有《长安遇冯著》,诗曰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页,本文所引韦应物诗皆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与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及韦应物的其他诗歌相比,此诗历来不受重视,但细读之下,含蓄蕴藉,言简情深,从中可感受到韦应物诗如其人的独特魅力。


 “但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首联“客从远方来,衣上灞陵雨”,不仅写了眼前的友人,还交代了诗人未见之景——长安东边的灞陵正下着绵绵春雨。既点到了诗题中的“遇冯著”,将故事时空拉长,写出了冯著从灞陵雨而来的动态过程。颔联只是简洁的一问一答,但文字背后省略了很多实际的生活内容。四句分别叙事和对话引发出读者对冯著身世的好奇。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以两个叠词写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冥冥”,昏暗貌。是以颜色之暗表现花朵盛开、浓密;“扬扬”(亦作“飏飏”),飞扬貌。燕子轻盈自在飞翔之姿,用词颇工。韦应物善用叠词,如“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寄李儋元锡》)、“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沉沉水容绿,寂寂流芳歇。”(《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等,皆将情感的表达寓于景物之动态描摹中。新颖灵动,富于节奏感。

昨别今已春”,短短五字,以留白的笔法,将“昨”“今”之间诗人与友人的种种人生遭遇,都留给了读者,可谓言近旨远。“鬓丝生几缕”,是面对历经沧桑的友人的感慨,那几缕“鬓丝”又何尝不是友人别后坎坷人生的见证。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此诗如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图一般朦胧而青翠欲滴,事与写景、感慨与深情为一体,用笔简洁生动,写景如在目前。确实当得起刘辰翁“但不能诗者亦知是好”(转引自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0页)的高评。


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

此诗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另有深意。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尤需细究。“采山因买斧”典出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要想对这一典故做出准确的解读,必须了解冯著其人。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也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史无明载,仅存的四首诗,均见于《全唐诗》卷二一五。他自称“负薪客”(《行路难》),又自比为“寂寞草中兰”(《短歌行》),也发出过“人事何须再三叹。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行路难》)的哀叹。冯著诗中最能体现其性情的是《燕衔泥》一首:“双燕碌碌飞入屋,屋中老人喜燕归,裴回绕我床头飞。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尔莫厌老翁茅屋低,梁头作窠梁下栖。尔不见东家黄鷇鸣啧啧,蛇盘瓦沟鼠穿壁。豪家大屋尔莫居,娇儿少妇采尔雏。井旁写水泥自足,衔泥上屋随尔欲。”“老人”或为诗人自比,可见其生活之寒酸。他对燕子的爱护,流露出善良淳朴的本性,也未尝不是对人世险恶的感慨。

韦应物有四首赠冯著的诗作。五古《寄冯著》写于永泰二年(766)春闲居洛阳,诗中写道:“亲友各驰骛,谁当访问敝庐?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写诗人寥落寂寞之际对友人的思念。大历四年(769),冯著应李勉之聘赴广州,韦应物在长安为送行,有《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诗,诗中有“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不舍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大历十二年(777)早春,阔别近十年的两人在长安相遇韦应物再作《长安遇冯著》当年冬天,韦应物又《赠冯著》,感慨“凄惨游子情,风雪自关东”。

此外,同为“大历十才子”的李端和卢纶也有赠予冯著的诗作存。卢纶《留别耿湋侯钊冯著》曰:“相识少相知,与君俱已衰。笙镛新宅第,岐路古山陂。学道功难就,为儒事本迟。惟当与渔者,终老遂其私。”感慨岁月流逝,衰鬓已斑而功业难就。李端《客行赠冯著》:“旅行虽别路,日暮各思归。欲下今朝泪,知君亦湿衣。”

上述诗作中,可见冯著其人虽有才华却仕途坎坷,为了生计不得不南下广州近十年后又重回长安,居于灞上。冯著的人生经历,被作者融注在了“采山因买斧”一句之中,“采山”本为“铸钱”,因障碍重重,故需以“斧”来清除。实则暗喻冯著仕途艰险、老大无成的尴尬处境。这与“衣上灞陵雨”又是紧密呼应的。

灞陵在位于长安的东边,因靠近灞河而得名,这一特殊的地点并非随意一提,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下层士人群体的隐痛。唐代诗人马戴《灞上秋居》诗曰:“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唐代每年有无数奔赴长安赶考的文士,其中只有家财殷实者才可以租住在热闹繁华的长安城内,贫寒士子则只能在城外灞水寻一处栖身之所。对于这些游子来说,长安作为异乡无法接纳自己,也无法使自己产生亲切感,看到秋日的景色则更使人伤怀。因此,作为孤独奋斗的借宿者,冯著见到春日的景色时所产生的可能反而是一种失意、漂泊的刺痛感。当他自灞上而来,说出“采山因买斧”时,阔别近十年、与之有着深厚交情的韦应物又怎能不懂呢?

冯著的十年漂泊,同时也是韦应物的十年浮沉。韦应物本人曾在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登高望洛阳城作》),希望能为此地百姓做点实事,却于永泰元年(765)因刚直为政而被讼,后罢洛阳丞而闲居,并在《寄冯著》中写下“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的诗句。与冯著再次相遇时,他不禁在《赠冯著》中发出了“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方来属追往,十载事不同”的感慨,尤其是末尾“谁念当素士,零落岁华空”二句,更让人感受到岁月蹉跎、美人迟暮的伤感。钟惺《唐诗归》评韦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自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韦诗也”(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5页)。可见在清新简明的语言背后,饱含着作者对冯著沉淀多年的深厚感情和二人各自的苦闷愁思,可谓言尽而意无穷也。


 “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若说此诗中“灞陵”与“采山因买斧”的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诗人与冯著的身世之感,那么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两句则是诗人胸怀与境界的体现。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萍;薄言情晤,悠悠天钧。”(罗鼎中,蔡乃中,吴宗海注《二十四诗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强调诗句应是随手拈来,“着手成春否则会有“强得易贫”之弊。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为例,一个“生”字和一个“变”字,强调的是诗人正好与春天美瞬间相遇的感兴。另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若改成“望”字,就失去了“俱到适往”的无意之美。此境界被概括为“情晤”,这是诗人以主观感情与景物自然会合,是活泼泼诗兴。

韦应物诗中的“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显然具备了这一审美特点。“正”字和“新”字,恰好如司空图所言的“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诗人与好友在经年离别后重逢,此刻也正好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这已超越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是诗人敞开了心怀、主动观照于自然的结果,而自然也给予了他温柔的馈赠,春回大地、花开燕扬,让诗人与友人在初春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无穷魅力。这不仅是诗人对好友乐观慰藉,更是二人深切的移情与共鸣;这既是一种冲淡平和的诗风,也是一种真情流露、旷达处世的精神境界,正如韦应物《赠王侍御》中所写:“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诗如其人,透露出诗人涤荡清澈、醇厚温和的心境,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本文原刊于《博览群书》202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余慕原,女,1999年出生,广东广州人,中共预备党员,中国海洋大学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本科生。曾获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中海大“优秀学生”称号、文新学院“优秀记者”称号、中海大“读懂中国”征文比赛一等奖、中海大“五子杯”辩论赛冠军及最佳辩手、青岛市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曾任文新学院辩论队领队、文新学院新闻中心组长、中海大辩论社宣传部部长等职。




(编辑: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