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百位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界人士共聚一堂,充分发挥资深人才专家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交流“十三五”规划实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共同探讨如何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我校薛永武教授作为人才专家特邀嘉宾参加了大会,并做大会演讲。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文件中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中央在文件中将“人才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到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突出的位置。
本次“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精神,研讨“十三五”建议的实施与落实,凝聚国内资深人才专家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和集思广益,发挥智库服务决策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西南财经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主持开幕式。
本次圆桌论坛会议由“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四大议题组。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中,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通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原院长曾湘泉、武汉工程大学原副校长桂昭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薛永武、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马抗美、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新华等嘉宾,围绕“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主题,就加快人才改革和创新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展开全面讨论。与会嘉宾表示,人才机制体制改革要重视大数据、智慧化、移动终端、云数据的时代变革背景,要把人才战略规划的评价实施机制放到一个重要角度来考虑,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我校薛永武教授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中发表的题为“关于我国‘十三五’人才战略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中谈了公务队伍建设、智库建设、科研人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上层建筑整体改革缓慢,已经很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加大改革上层建筑的力度,才能保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的反作用。干部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上层建筑,干部是我们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大脑和灵魂,干部制度如果出了问题,就必然会直接影响和危害到我们党的事业,直接危害到人民的利益,认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改革干部的选拔和任命体制,客观上已经势在必行。他提出了推荐、竞岗、考察和任用的四个选拔公务员的环节。在大会演讲中,薛永武教授还就关于各级智库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建设智库主要是为了决策的集思广益,实现民主决策、智慧决策、战略决策和科学决策,要充分发挥智库在参政、议政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要建立发挥智库作用的机制体制,智库建设要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别是要善于鼓励专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决策,从根本上克服长官意志。
此外,薛永武教授还指出,为了克服人才异化,认为正确认识、处理好文科人才和理科人才关系,对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战略非常重要。文科和理科必须协调发展,科研项目政策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激励导向的偏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平衡。要对传统文化精华有正确理解,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权力观是人文社科的内容,出现问题会导致人才异化。为了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建设。
据悉,“中国人才50人论坛”将坚持深入优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每届参与研讨的50人均为来自官、产、学人才工作相关的高端人士,为提升中国人才理论发展、推动中国人才学的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建言献策。
出席本次“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的嘉宾还有中国组织人事报社长张宝忠等人才研究专家代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四川、青岛、东莞、宁波等地组织与人事人才部门代表,以及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广东卫视等媒体的代表。会后,中国政府网、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新华社、中新社、央广网、中国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网、国家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网、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中心网等权威媒体报道了大会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