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百川讲坛“现代民俗学的方向与可能性”学术讲座在文新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学者为海大百年校庆嘉宾、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博导,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委员长周星教授。讲座由文新学院李扬教授主持,学院相关专业老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青岛大学、扬州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鲁东大学的部分教师听取了讲座。
讲座伊始,文新学院李扬教授致辞,他回顾了与周星教授在学术会议上相识相知的过程,简要介绍周星教授的学习、经历和研究成就,引入本次讲座主题。李扬教授介绍周星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重要奠基人费孝通教授的高足,深耕于民俗学研究领域多年,博学贯达,兼通中外,著述甚丰,所关注的议题范围之广,思考之深,值得同辈后辈学人学习。而本次讲座周星教授将从传统民族学与现代民俗学的比较切入,探讨现代民俗学的方向与可能性,讲座题目与研究视角极具创新,对与会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讲座正式开始,周星教授首先概括21世纪后中国民俗学出现的“现代民俗学”转型新动向,提出四个关键问题,即 “现代民俗学”的定义、现代民俗学和传统民俗学有何联系及区别、现代民俗学的基本立场和主要理念,以及现代民俗学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贡献。并说明本次讲座将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等多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对现代民俗学予以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解说。
周星教授从以《民俗学概论》为代表的经典论著出发,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民俗学逐渐进入全面的转型期。通过回顾中国民俗学史,展开探讨“日常生活在民俗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说明反复和持续扩张的民俗学对象,使得已有的民俗学概念和方法捉襟见肘,由此引出“现代民俗学”的概念,进入对“传统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的比较。周星教授提出了十点传统民俗学和现代民俗学的不同之处,从二者的研究地域、时间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讲座现场
在对比分析了传统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后,周星教授以“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实践”等几个关键词剖析现代民俗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周星教授强调现代民俗学理论应当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公共讨论,应当将民俗学作为方法进入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使民俗学向社会开放,使学问与社会相结合,在进入、调查、研究现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民俗学的意义。在此论述日常生活与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关系时,周星教授引用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举行特别展览的实例,说明研究应如何关注日常,也正因如此,正因民俗学是关心老百姓“过日子”的学问,才使之成为“一门伟大的学科”,民俗学在此走向实践,走向对具体的感知,对现实的系统论述,对公共讨论的参与构建。最后,周星教授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民众身份’的相关研究,及切入关切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做总结,阐述现代民俗学的发展的方向与理论实践探索的可能性。
提问交流
在互动环节,周星教授认真详细地回答了老师学生们的提问,并与相关师生就日常生活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鞠岩 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