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教授“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陈丽娜发布时间:2023-11-27浏览次数:10

1025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传记与小说研究团队承办的“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讲座在文新学院学术厅322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赵敏俐先生主讲,文新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主持,校内外马芳老师、孙君老师、王缘老师以及众多本硕博同学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紧紧围绕着以“五经”和“诸子”为代表的早期经典文本的生成问题展开。赵敏俐教授主要从三种成书类型和两种传承方式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经典文本的复杂性。

中国早期经典的第一种类型是汇编型经典,即一部经典由多篇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篇章组合而成。其典型形态即为《尚书》和《诗经》。或者虽然组合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但是其整体组合仍然是汇编式的,如《周易》。汇编型经典文本往往是早期某种类型文献的合集,它们生成于不同的时代,具体篇章作者、最后的编定者往往无从可考。

中国早期经典的第二种类型为著述型。著述型经典开风气之先者当为孔子作《春秋》。其他诸子经典的生成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原有著者,现存文本是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扩充,如《老子》;另一种情况是《孟子》,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完成的;《墨子》和《庄子》又是一种类型,体现了一个学派的思想。著述型经典文本的生成大都有迹可循,有作者可考,具有鲜明的学派特征

中国早期经典的第三种类型为阐释型,以《春秋三传》《易传》《礼记》《毛传》等为代表。它们本是对某部早期经典的阐释与解说,由于它们的出现而提升了经典的价值,它们本身在不断的踵事增华的过程中也成为经典。其形成有明显的累积型特点,由某一阐释者发凡起例,后代传承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最终被经典化,是典型的集体撰述。

中国早期经典的形成,也深受口头传承和书写传承两方面的影响。口头传承会造就文字上的一些差异,这在《诗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复杂的书写传承情况,也会带来不同的文本,如《老子》有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传世本等版本。最后,赵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早期经典生成的思考:第一,文本生成的历史就是学术发展的历史;第二,应从文化建构的角度看早期文本生成的意义。

赵老师发言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赵老师认真解答了《礼记》引用《论语》的情况、五四时期对经典的批判、《关雎》“窈窕”的解释是否有经典和民间之分等问题。之后,韦春喜教授就本次讲座内容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认为早期经典文本的生成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赵敏俐教授的研究较为深入且有独创性,为我们当下如何认识经典、阐释经典提供了范式,“文本生成的历史就是学术发展的历史”作为学术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的研究中。

赵敏俐教授的讲座为大家了解中华民族早期经典文本提供了新思路、新观念,参会师生表示收获颇多。讲座最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编辑:鞠岩 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