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张海鸥主编、彭敏哲著《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出版

发布者:李静慈发布时间:2023-07-11浏览次数:10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上下册)由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12月出版,入选《广东省哲学会科学成果文库》。本书由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主编,上册为《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12~1949)》,著者为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张宁副教授。下册为《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949~1999)》,著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彭敏哲副教授。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结项成果。

01著者简介

彭敏哲,湖南株洲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专职副研究员。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球汉诗总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近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二十世纪诗词学等。已在《学术月刊》《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文曾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雅擅旧体诗词创作,多次获奖。

02前言

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变革空前复杂激烈。旧体诗词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但依然顽强存续着。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体量巨大,内涵十分丰富。历数千年演进而定型的经典诗词文体,并未如“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预言那样“死亡”或“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经典诗词文体在二十世纪的诗性言说中依然活跃,具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

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化的诗性言说方式,并不是此长彼消以新代旧的,而是在传统赓续中不断丰富增益的。具体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翻译为媒介启发形成的自由体诗歌(新诗),只是汉语诗歌文体在“白话文”时代增加的一个新品种,百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发育,尚未形成经典体式,它不是汉语诗歌文体的主要形态,更不是唯一形态。汉语诗歌早已定型的格律诗词体式(含古体和近体),经典化程度较高,生命力强大,可至久远。但由于“新文化”的“强势”,学术研究对旧体诗词的关注却长期滞后并且非常薄弱,与旧体诗词的实际存在极不相称。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旧体诗词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相关讨论多带有“描述”、“感悟”色彩。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929)曾论及王闿运、陈衍、陈三立、郑孝胥、樊增祥、易顺鼎等旧体诗人,说他们“在诗国里辛辛苦苦的工作,不过为旧诗姑且作一个结束”。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对中晚唐诗派、宋诗派的群体构成和艺术特色以及朱祖谋、况周颐的词学渊源、生平经历和词风有少许评述。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旧体诗词研究“被置于文学史叙述视野之外”(钱理群语),基本空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姚雪垠认为柳亚子、苏曼殊、郁达夫、吴芳吉、于右任等人的旧体诗应该纳入现代文学史的范畴。唐弢明确反对。1987年毛大风相继发表《旧体诗六十年概述》和《现代旧体诗的历史地位》。九十年代后期,王建平发表《文学史不该缺漏的一章——论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王富仁表达了不同意见:“在现当代,仍然有很多旧体诗词的创作,作为个人的研究活动,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本无不可,但我不同意把它们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意给它们与现代白话文学同等的文学地位。这里有一种文化压迫的意味,但这种压迫是中国新文学为自己的发展所不能不采取的文化战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旧体诗词应否入史之争再度激化。王泽龙等人发表文章主张现代旧体诗歌不宜入史,主要关键词语是“现代文学性”、“文学经典化”、“语体形式”、“文化压迫和学术压迫”、“不宜”、“死亡之旅”、“替代”等。引起陈友康、刘梦芙、马大勇、王国钦等学者撰文反驳,后者不仅认为旧体诗词理应入史,而且认为“该不该入史”是个伪问题,无须讨论。

这个问题的确无须讨论,而无论讨论与否,学者们对现代旧体诗词的实际研究和专史准备工作正在展开。

目前,经整理点校先后出版的现代旧体诗词别集、选集和作家谱传之著已有百余种。一批历史文献资料亦影印出版,如《民国诗集丛刊第一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续编》等。

此外,作家个案研究日益增多。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旧体诗词被关注较多的主要是政治人物,如毛泽东、鲁迅、郁达夫、瞿秋白、陈独秀、郭沫若等,学人之诗词如陈三立、易顺鼎、王国维等。群体流派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南社研究、同光体研究。近年还出现了地域诗词研究,如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胡晓明、李瑞明《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杨柏岭《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郑家治《二十世纪巴蜀革命将帅诗词研究》、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尹奇岭《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家族研究》、袁志成《晚清民国福建词学研究》和《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等。

诗词史建构的准备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成果,比如王小舒等《中国现当代传统诗词研究》、朱文华《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吴海发《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施议对《百年词学通论》、刘梦芙《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马大勇《晚清民国词史稿》、潘静如《民国诗学》、赵郁飞《晚清民国女性词史稿》等。

中国大陆已经习惯于区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当代即1949年以后。由于历史距离太近,敏感区域过多,所以学者们轻易不愿研究当代。但少数学者的旧体诗词还是进入了研究视野,比如黄阿莎《沈祖棻词作与词学研究》、彭玉平《詹安泰旧体诗词初探》、邓小军《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张海鸥《论陈永正的旧体诗词》、刘梦芙《钱仲联的治学与创作》《浅谈夏承焘先生山水词》《夏承焘<天风阁词>综论》、陈友康《周策纵的旧体诗论和诗作》《论厉以宁的旧体诗词》、张一南《夏承焘小令的声情艺术》、彭敏哲《黄咏雩<天蠁词>创作简论》、曾春红《胡先骕诗词研究述评》、李遇春对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进行了系列探索,先后发表了关于胡风、何其芳、茅盾、姚雪垠、郭沫若、老舍、田汉、吴祖光等人的旧体诗词论文。

还有对旧体诗词群体和社团的研究,如张海鸥《当代格律诗词四类诗群概观》、张一南《当代旧体诗词三体并峙结构的初步形成》、陈友康《论20世纪学者诗词》、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李仲凡的博士论文《新文学作家建国后旧体诗写作研究》、王艳萍《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书写与文化心理研究》、曾艳《现代新文学家的新诗、旧体诗比较》、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漫论》、胡迎建《当代诗词社团及其作者状态评述》、马大勇《近百年词社考论》、彭敏哲《稊园诗群及其诗歌活动考论》《传统诗社的现代转型——以乐天诗社为中心》《梅社女性诗群的形成与承续》等。

对旧体诗词之地域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也有成果,如刘梦芙《安徽近百年诗词综述》、孙爱霞《谈建国后天津旧体诗词创作》、黄坤尧《香港诗词百年风貌》、徐晋如《20世纪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马大勇《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回望与前瞻》等。

国家也加强了这一学科领域的立项资助力度。据笔者统计,国家社科和教育部既往立项资助重大课题四项,分别是曹辛华《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孙之梅《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李遇春《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和《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重点、普通课题三十五项,如钟振振《民国诗话词话整理研究》(重点项目)、胡迎建《民国时期的旧体诗歌研究》、刘梦芙《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和《近百年学人诗词及其诗论词论研究》、李遇春《民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和《新中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马大勇《百年词史研究》、曹辛华《民国词史》、张海鸥《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誉高槐《民国时期旧体诗别集叙录与研究》、张奕琳《日本近现代汉诗学文献整理及研究》、彭敏哲《民国大学旧体诗词结社研究》、杜运威《抗战时期词坛研究》和《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研究》等。

综上可见,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在近二十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正在形成。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从立项到结项历时五年,结项评级为“优秀”。在此基础上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幸获批准。本成果主要有如下学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为百年旧体诗词史研究提供了一份信息量巨大、信息源可靠的信息资源库。“大事”的概念具有历史裁选意义。任何历史进入人类文化记忆,都须经历这样的裁别取舍。本成果对大事的表述将对后续的研究产生影响,很可能被后之史家采信。

其次,本成果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其前期基础是尽可能全面收集文献,对诗词界人物活动、作品刊发、社团活动、历史事件钩沉索引。这就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尽可能简明扼要的历史端绪,其持续成果直接关系到现当代诗词史长编、诗词编年史、诗史、词史、诗词批评史的编写。

这一成果最可能直接导致《20世纪旧体诗词纪事本末》工程的开启。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准备。“纪事本末”便于读者迅速了解重大诗词事件的始末原委,有助于后续各种文学史的研究和撰著。纪事本末关注的重点是事件的完整性,正好可以弥补《编年》以时系事的分解,将时间线上的散点集中为完整叙事。在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正是互参互补的体用模式。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大事编年”,已经借鉴了古史学“纪事本末”的理念,比如当一位作家首次呈现或唯一呈现时,即对其生平信息作尽可能全面而又简要的交代。这是本成果一个具有首创性的特别方式。对于一个诗词事件,如果历时较长,也尽可能在其若干个时间呈现中选择最主要的核心时间点上集中呈现其“本末”梗概。

本成果的原创程度较高。文献资料的采集力求接近原始文献原初信息,凡入此编者,尽可能注明文献出处。本成果涉及文献有:民国报刊杂志百余种,日记、年谱、传记数百种,诗文集数百种,研究论著数百种。

本成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裁选取舍,难度较大。尤其是二十世纪后二三十年的文献太多,信息量巨大,如何淘汰低劣、择取精华是个特别考人的问题。我们力求全方位审视百年间诗词界的所有事件,包括诗词作家的生平活动与行迹,诗词创作与评论,诗词集编纂与出版,诗词团体及流派的活动,文学刊物的创办以及与诗词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军事、文化事件,从中挑选出比较重要的人和事,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对人与事的取舍依据是多元综合的,首先是已有之论,比如前辈学者诗家所作的各种《点将录》,又如各种研究著作、论文对人物事件的涉及和评论,当然更多的是本课题组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比较辨别。

本成果的民国部分由张宁博士独立完成。他博士毕业后执教于湖南城市学院,已经晋升副教授了。新中国部分由彭敏哲博士独立完成,她博士毕业后任中山大学专职副研究员,继而以副教授入职中国海洋大学。因此本成果分两册出版,每册都包括三部分:大事概述、大事编年、附录相关论文。

其实还有世纪初十年,即晚清(1900-1911)部分的“诗词大事编年”。这部分已经由彭敏哲完成了“草稿”。但敏哲觉得还不太放心,就暂不刊出。这当然是个暂时的遗憾,尤其对广东社科文库批准立项方面是个抱歉。但敏哲对学术负责的心意也是对的。相信她很快就会将这部分充实丰富起来,弄得精细可靠再呈现给学界。

现代旧体文学史研究刚刚开始,学科正在形成。本成果是学科起步阶段的一种初创研究,必多缺失,必多可商。深祈同行方家批评指正!

 课题组谨志于2021年夏月

03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1949-1999年旧体诗词研究与大事编年》的基础上修改而成,2014年,我加入导师张海鸥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14BZW094)课题组,承担1949-1999年大事编年的编写工作,也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博士论文。2019年,“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入选《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拙作有幸得以借此机会出版。

本书属于资料类的工具书,在编写编年的时候,如何择选“大事”是比较棘手的,1949-1999年的诗词距今较近,作品尚未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筛选,故而对何为“重要”的选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五十年间诗词流派、社团、作者、作品不可胜计,倘欲尽数搜罗,力所未逮。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笔者再三斟酌,勉力而行,汇成此编,聊供学界参考。本书同时附录了五篇论文,从学术史、诗词社团、诗词刊物等角度对1949-1999年的旧体诗词展开研究,作为大事编年的补充。

感谢导师张海鸥教授为本书付出的心血,也是他引领我走入“二十世纪诗词学”这个广阔无垠、异彩纷呈的新领域。感谢曾为编年的撰写提出建议与意见的吴承学教授、彭玉平教授、许云和教授、孙立教授、何诗海教授、刘湘兰教授、李遇春教授、马大勇教授、张奕琳副教授等。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金继伟老师的辛勤编辑。也感谢我的家人,数年来支持我的事业,令我能在浮世的尘嚣中坚守本心,安享研究的乐趣。

祈望本书能抛砖引玉,令更多的学者关注与参与20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

因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若有遗漏和差错,敬希专家赐教,并祈请广大读者包容谅解,提出宝贵意见。

 彭敏哲于青岛浮山

20216

04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