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山东省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传记与小说重点研究团队承办的百川讲坛“采风南洋:殖民地时期新加坡的竹枝词”讲座,在文新楼322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立老师主讲,李傲寒老师主持,中文系主任熊明教授等多位老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讨论。
讲座开始后,林立老师首先对本次讲座主题进行了介绍,认为竹枝词是新加坡殖民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老师对这一诗体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竹枝词是记录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歌体裁,功能上类似于各地方志,并出现在部分方志中。由于诗歌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竹枝词也具有方志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如强烈的抒情性。
随后,林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第一部分内容为竹枝词的创作传统、功能;第二部分讲述竹枝词作者如何通过诗作反映战前新加坡的风土与社会现状,以及自中国而来的移民诗人的南洋想象、在地经验、写作意图和态度;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新加坡文坛领袖诗人邱菽园的竹枝词,分析其作品对本地语言、注释及联章体的运用。林立老师表明,希望通过新加坡竹枝词的研究,对各地竹枝词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第一部分中,林老师指出,竹枝词的流行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巴蜀地区写的作品为开始,盛行于明代以后,以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为代表,到清中叶,随着国人踏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很多竹枝词被用来描写外国的风土人情,作者大都匿名,并以华侨自居。这些竹枝词一般冠上不同地区的地名,来表明诗人对所写地点的记载,显示出新内容与旧形式相结合的特点,继承了竹枝词的写作传统与功能,用描写艳情、哀思,旨在观风与教化。在风格特点上,这一时期的新加坡竹枝词多以七言绝句为体裁,语言浅白,多采口语和方言,多用自注进行补充说明,情调诙谐风趣。
林老师在第二部分介绍了竹枝词作者眼中的南洋,在以福建人、广州人、潮州人、客家人组成的新加坡华人社群中,各文化相互融汇糅杂,诗人不免产生兴奋、迷失或是疏离之感,在入乡随俗的过程中成为社会的批评者,对社会现象做出道德评价,诗人们批评的对象往往是华人社会存在的部分恶习。同时,诗人还在诗歌中表现出怀乡爱国之情,在传统和异域文化发生冲突时,展现出守护中华文化的倾向,诗人也在诗歌中记录本地生活,描绘西方文明、新式生活等。新加坡竹枝词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文学价值,更引起注意的还在于其提供了生动可信的史料与掌故。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新加坡南侨诗宗邱菽园创作的竹枝词,讲述了邱菽园自福建到新加坡的传奇经历,及邱本人在当时新加坡特殊的文化身份和文学地位,介绍了邱菽园在新加坡进行的文学活动。邱菽园所作竹枝词,有一部分记录在《菽园诗集》中,在《星洲日报》担任副刊编辑的1932至1933年间是邱菽园创作竹枝词最旺盛的阶段,在《星洲竹枝词序》中,他表明了对竹枝词的态度,认为新加坡社会形态复杂,诗歌难以穷尽,仅能挑出几个方面来入诗,并希望自己的诗歌能被当时的采风者采用。创作后期,邱菽园从精英诗人转变为写通俗文字,更有意识地用竹枝词来记录南洋风土、启发民智,堪称新加坡竹枝词的集大成者。
在结语部分,林老师提出,作为一种抒情的社会学作品,新加坡竹枝词描绘了殖民地时期南洋社会复杂的社会图景,带有浓厚的南洋色彩,表现了移民诗人的可变性、独特性、家国情怀和本地意识。邱菽园作品中显著的教化意味和学者气息使诗人可以灵活运用当地语言和联章体,用诙谐讽刺的手法批评社会陋习。从大陆周边到新加坡、北美,竹枝词在近代社会的广泛流行,虽然各地竹枝词主要反映当地风土情况,但在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上,仍有很多相近之处,跨地域的竹枝词比较对近代华人社会研究和近代旧体诗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林老师发言结束后,熊明教授与林立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熊明教授肯定了林老师研究话题的价值,提出了新加坡竹枝词最初的发表来源、对非华人文人是否产生了影响、这些文人是否接受了竹枝词并进行了相关创作、以及竹枝词的现代生命力等问题。李傲寒老师和林老师探讨了新加坡竹枝词的创作者将竹枝词收录进各自作品集的情况、发表在报刊上的竹枝词文字版和收进诗集的文字版的差别、研究新加坡竹枝词应侧重的版本等问题。
林立老师带来的域外汉诗的全新研究视野让与会的同学们受益匪浅,提高了同学们对诗歌研究视角的新认知,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和睦愉悦的氛围中,同学们积极与林立老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编辑:鞠岩 李静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