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讲坛丨侯文学教授“西汉后期文人与环境之关系——以扬雄创作经历为中心”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静慈发布时间:2023-06-02浏览次数:10


2023520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山东省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承办的百川讲坛“西汉后期文人与环境之关系——以扬雄创作经历为中心”讲座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吉林大学侯文学教授主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主持,古代文学学科马芳副教授、彭敏哲副教授、孙玲玲博士等多位老师与相关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侯文学教授认为,西汉后期是汉代文学与文化转向的关键时期,而扬雄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经历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侯教授以其独特的问题意识,以扬雄的经历与述作中的人物为考察线索,透视了其人生轨迹与知识结构、价值追求三者的关联,探讨了西汉后期地方与京师文化的差异,分析了文人由地方流入京师之后体现在其述作上的变化,明确了导致相关变化的条件与动因,从而描摹出个体在文化大厦中安身立命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映射出西汉末年文人群体的整体动态。

侯文学教授将扬雄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扬雄不同的创作观念与人生观。侯教授将扬雄人生的第一阶段定义为居蜀时期:地方文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追求。侯教授认为,在第一阶段中,扬雄的知识来源多来自屈原、枚乘、司马相如、《孟子》、老子、庄子、蜀地民间传说等,其知识结构多由蜀地历史、地理、《山海经》、《易》、老庄、辞赋、方言等组成,在这一时期,扬雄对于神话、豪侠等怪力乱神的文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表现出的价值追求与传统的价值规范有所出入,他的价值观念是不受经义道德牵绊的。

侯教授将扬雄人生的第二阶段定义为从门下史到待诏:身份的转变与知识的激增。此时的扬雄已由蜀入京,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其创作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侯教授通过分析此时期扬雄的作品得出其知识来源多来自于司马相如、屈原、《孟子》《尚书》《山海经》《韩诗内外传》《淮南子》《史记》等,其知识结构也由第一阶段变换为六艺经传(《诗》)、前人辞赋、传说、史书等,其价值取向也变为德力兼重。在对于扬雄此时期的作品进行梳理时,侯教授也发现扬雄对于神仙鬼怪的著述兴趣日益削弱,而对于历史人物的重视性进一步增强。

侯教授认为扬雄人生的第三阶段是为郎与石室观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在这一时期,扬雄“初入石室”,博览群书;阐述了其观书立言中的不遇之惑,充分展现其知识性人格的魅力,用历史知识填充自身的历史观念;并在其著作中进行了儒家经学价值取向的提纯,体现了其儒家经学伦理、保身全命的价值取向。侯教授认为,通过对于扬雄作品的分析,人们可得出其是一位集大成型的人物,他的相关著作也体现出时代的烙印。

在对于扬雄的一生进行分阶段的阐释之后,侯教授又以扬雄本人的创作经历为切入点来分析西汉后期的文人生态。侯教授认为,在扬雄身上,人们能明确发现蜀地的辞赋传统以及相关影响,体会通经与献赋对文人入仕提供的路径选择。而通过扬雄在不同阶段时期的选择,人们也能发现辞赋家和经学者在出路选择上有着诸多不同,相比于辞赋家,以经立身的学者的仕禄之途无疑更为坦荡。除此之外,侯教授还分析了西汉时期的郎官文化群体特征,认为其人员组成以明经者为主,其形成氛围以经学讨论为主,以广学、博通为风尚。

侯教授发言结束后,马芳副教授就扬雄个人经历的变化与其思想变化的关系、扬雄的明哲保身思想的来源等相关问题,与侯教授展开探讨;博士生焦丹荷就汉代文学中的“赋”“颂”与《文心雕龙》中出现的“赋”“颂”文体论述变化问题向侯教授进行请教。

韦春喜教授就本次讲座分享了自身的体会,认为侯老师对待学术精益求精,能够摆脱传统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令人钦佩的丰富研究成果;其报告充分关注以扬雄为代表的汉代文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反映了汉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向与视野,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其对文本的把握与比勘精细入微,令人信服,为同学们充分学习与使用文本细读法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本次讲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侯教授以其专业学者的思维和谦逊温和的表达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崭新的学术研究视野,进一步启发了参会者的问题意识。



编辑:鞠岩 李静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