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建安公宴诗与汉画像宴饮图互证研究》

发布者:李静慈发布时间:2022-12-17浏览次数:35

 

摘 要:建安公宴诗与汉画像宴饮图一文一图,属于两种艺术样式,表达的媒介不同,各具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两者在表达的内容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它们都摹写自然物色,展现天人之合;刻画宫室车舆,显示富贵气象;铺陈酒食歌舞,呈现享乐和同;描绘宾主酬酢,反映礼法秩序。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同一历史时空下的社会文化,使得辉煌的汉代历史更精彩全面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建安公宴诗;汉画像  


作者简介:李婧,女,1983年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公宴诗是建安诗歌的重要题材,充分展现了建安风骨的美学风貌,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汉画像是中国艺术瑰宝,用图像全面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引起学界广泛的重视。汉画像中的宴饮图与建安公宴诗表现内容相通,表达形式相映成趣,然而,却鲜有学者将两者联系起来。事实上,两者一文一图,虽然表达的媒介不同,属于两种艺术样式,但正因如此,才更能互相补充,对照映证。图文并读,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宴饮活动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美学底蕴及文化内涵,这也是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互证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建安公宴诗的基本特征


 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刘勰用“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1)描绘了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们游宴赋诗的盛大景象。从史料记载来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氏父子热爱宴集,频繁的游宴活动使得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公宴诗。曹丕在《与吴质书》里回忆了与邺下文人们宴饮赋诗的难忘景象“昔日游处,行者连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而乐,仰而赋诗。”(2)文人们在一起游乐宴饮,酒酣赋诗,切磋文学,已然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公宴诗”的主要内容是“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3),描绘池苑景物,叙述宴饮活动,感念君主恩荣,内容虽然不免程式化,但诗中涌动着诗人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洋溢着强烈的生命力,体现了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下面来看几首建安公宴诗:

 王粲:《公宴诗》(4

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见眷良不翅,守分岂能违。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

此诗是王粲归顺曹氏后受到了礼遇,侍曹操宴而作。前四句描写了节气和周遭的景物,中间的十二句集中笔墨渲染了本次宴会的盛况:华屋生辉,高朋满座,美酒佳肴,乐声悠扬,宾主酬酢,尽醉方休。最后八句表达了对主人的由衷感谢以及真诚的祝愿。

 刘桢《公宴诗》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末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5)

刘桢这首公宴诗最大的亮点在于用繁笔细绘了宴会场所恬静优美、精致典雅的园林景色,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而生动的夜游图,充满了一种欢快和谐的气氛。

 曹植《箜篌引》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6)

曹植的名篇《箜篌引》着力描绘了宴会上丰盛的美酒佳肴,并呈现了宴会中宾主酬酢的具体过程,极力铺排了游乐宴饮的盛大场面,结尾急转直下,乐极悲来,流露了建安动乱时代慷慨悲凉的时代情绪。

 阮瑀《公宴诗》

阳春和气动,贤主以崇仁。布惠绥人物,降爱常所亲。上堂相娱乐,中外奉时珍。五味风雨集,杯醉若浮云。(7)

 应玚《公宴诗》

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辩论释郁结,援笔兴文章。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殇。(8)

这两首诗都突出地表达了对宴会主人即曹氏父子的颂美,感念他们乐于接纳文士。建安七子早年多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归顺曹氏后,能于邺城这样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尽情享受宴饮的快乐,心中压抑已久的激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便喷涌而出,可以说,诗中所表达的对曹氏父子的颂美是真挚而诚恳的。


汉画像宴饮图的特征


伟大的汉民族不仅有用文字记载的宏伟历史,而且还有用图像存留的社会画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汉画像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就再现了两汉时期形形色色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今人研究汉代社会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文献资料记载的不足。其中,就有不少表现宴饮活动的汉画像,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宴饮活动的情境,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来看几幅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宴饮图。

图一是一幅名为“庭院·宴享”的画像石作品(收录于《中国画像石全集·四》·三二):

 图一: 庭院·宴享画像

从命名的题目来看,这幅拓片是以建筑和人物活动为主体的。拓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完整的看见一个庭院建筑的全景,画面右边部分是庭院的大门,两旁耸立着双阙,大门的两侧,有两个手持兵器的侍卫把守,大门的顶上还有三只仙鹤或鸟类的动物,两侧的阙楼上也分别有两只鸟兽类的动物。剩下四分之三的画面是庭院的主体,自右向左,建筑栉比,并且有一定的对称性。庭院中是参加此次宴会的人物,包括谒见者、宴客者、庖厨者以及侍从,大概有三十来人,图中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主人在迎宾,客人在回拜,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在喂马,可想而知,这是一场较盛大的宴会,画像描绘的正是这次宴会的全景图。从图上的人物的衣冠、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来看,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彬彬有礼的氛围。

图二所示的是一块名为“宴饮”的汉画像砖(收录于《中国画像石全集·四》·一九)。

 图二:宴饮画像

这块汉画像砖,剔磨平整,物象凸起,纹路清晰,形象生动。图画中,两侧是对称的两棵树,中间是一座类似亭子的建筑,檐下挂有帷幔,亭中摆放了一张小案几,旁边是用圆形器皿盛着的汤食,小案几上放有似盛酒杯子的器皿,案几旁对坐二人,似乎正在饮酒谈天。亭外站着两人,好像在演奏乐曲,左边一人在吹奏,而右边的人手里则是抱着某种弹奏的乐器。周围树木扶疏,二人把酒畅谈,身后乐者相伴,总体上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受。

图三所示画像名为“迎宾·宴饮”(收录于《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四七):

 图三:迎宾·宴饮画像

虽然这块画像上部分有缺失,但其主体内容还是清晰可见的。图中一共分为两层,下层是参加宴会的宾客们乘着马车而来,主人家在大门外迎接,众人在门前相互行礼问候。上层是人们坐在挂着帷幔的亭中享受主人的盛情宴请。主人坐在众宾前方,后面有使者,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着食物与美酒,宾客们坐在亭中,有的似在聆听主人的讲话,有的似在把酒相互畅谈,气氛十分的轻松和谐。

图四“沂水韩家曲木门楣画像”(《山东石刻分类全集》··二八九):

 图四:沂水韩家曲木门楣画像

这是一幅东汉晚期的画像,线条流畅,内容丰富。上层外圈内是一双头虹型的龙张着嘴巴在喷水,龙头下面,各有一人在顶盆接水。上层的内圈是有一个人在给一对雌雄双凤喂食,左边的雌凤旁边有一些小雏鸟。下层部分则是乐舞百戏的画面,中间是宾主相对宴饮,其中一人身体前倾,双手举着杯子,好似在敬酒;身旁有手持器物的侍者在一旁守卫;左右两侧是弹琴、舞蹈以及吹奏的乐舞场面,舞蹈姿态各异,演奏乐器也丰富多彩,整幅画像给人一派热闹和谐的感觉。


建安公宴诗与汉画像宴饮图体现的共同时代气象


建安公宴诗与汉画像宴饮图一文一图,属于两种艺术样式,表达的媒介不同,各具独特的审美价值。建安公宴诗用文字传达主观精神,体现了建安士人独特的个体生命感悟,以及动乱时代慷慨悲凉的时代情绪,堪称是一代士人心灵的真实写照。汉画像用图像描摹客观社会,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了群体性的宴饮活动,是汉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再现。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表达的内容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图文可以相互印证,共同展现了汉代宴饮活动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象。

(一)摹写自然物色,展现天人之合

宴饮场所的外在环境是诗人和艺术家首先注意到并加以描绘的。在建安公宴诗和汉画像宴饮图中,都有对自然物色的摹写。如上举刘桢的公宴诗叙写的是一场夜以继日的游宴活动,其主体内容就是摹写月夜的自然景色:“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通过对明月、凉风、珍木、清川、荷花、灵鸟、仁兽等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而生动的夜游图。这样清新空明,生机盎然的景象,自然激起了主人宾客宴游的雅兴,主观的情绪与客观的景物自然地交融,体现了天与人的相合。

汉画像宴饮图中也刻画了树木、鸟兽一类的自然物色,不单是装饰性的花纹,更是宴饮场所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如图二所画,二人在亭中对饮,亭外两侧各绘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主干粗壮,枝叶扶疏,摇曳生姿,高耸如云,其上有数只燕雀,围绕亭顶的凤凰自由飞翔。亭中人的酣畅对饮,与亭外树木翔鸟的自由生机,相映成趣,主客交融,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和谐图景。

建安公宴诗和汉画像宴饮图对自然物色的摹写都体现了“肇于自然”而又“造乎自然”的美学风貌,表达了对于自然之景的喜爱与向往,带有一种盎然的生意,体现了天人之合。

(二)刻画宫室车舆,显示富贵气象

举办宴会的场所一般是在宫室之中,客人要乘坐车马赴宴,有时主客会在酒宴前后乘车到户外游玩,因而,建安公宴诗和汉画像都涉及对宫室建筑、马匹车舆的描绘,它们都极力烘托这些事物的富丽豪华,展现出一种富贵气象。如建安公宴诗描绘建筑物的句子有“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王粲《公宴诗》)、“华馆寄流波”(刘桢《公宴诗》)、“置酒高殿上”(曹植《箜篌引》),诗人们刻意用“华”、“高”等形容词来突出游宴建筑的高大庄重、雕画华美。描绘车舆的有“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刘桢《公宴诗》),展现了像曹丕和曹植那样的贵公子宴游时,所乘车马装备的精良华美,随行人员的众多,这样盛大的排场,尽显主人高贵的身份地位。

汉画像由于绘画所独具的描摹再现功能,对宫室车舆的刻画做到了真实再现,细致入微,对如上举汉画像图一、图二、图三对建筑物的刻画就精细毕至,我们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看见小方块形状的瓦砾,雕刻得很细致,能清晰地看出它们的大小以及间距;在屋顶上都有龙、凤、仙鹤或者是飞鸟等形象作装饰;在建筑物檐下还挂有帷幔一类的装饰物,布置得雅致高贵;在建筑物的支撑梁柱上,还可以看见刻画得很精美的纹饰。对车舆的刻画也是如此精细,如图三的画像石下层右侧刻了两辆马车,仔细观察,连马匹的辔头缰绳,车舆的顶篷遮盖都精绘得一清二楚,令人拍案叫绝。

同是描绘宫室车舆,诗歌用凝练的词语来概括,更得其神,启发人的想象;而汉画像用精细的画笔来再现,尽得其形,诉诸人的直观。两者正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其表现的内涵是一致的,都在着力描绘宫室的高大富丽,车舆的精良豪华,尽展贵族阶级在居所以及出行工具上的气派场面,显示出一种富贵气象。

(三)铺陈酒食歌舞,呈现享乐和同

汉人宴会的活动内容通常是丰富多样的,除了美酒佳肴以供吃喝之外,由于汉代乐舞风气盛行,席间还往往要以乐侑食,有歌舞百戏相伴、鼓瑟吹笙相随、表演游戏相和,这在建安公宴诗和汉画像宴饮图中都有表现。如王粲《公宴诗》言:“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曹植《箜篌引》云:“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曹植《名都篇》云:“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阮瑀《公宴诗》云:“上堂相娱乐,中外奉时珍。五味风雨集,杯醉若浮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邺下文人们置酒高殿,痛饮狂歌的热闹场景。

而汉画像对人物饮酒场面的刻画,主要是从人物的姿态,以及酒具、食具等细小物件上来表现的。图二、四画像中的对饮姿态,给人以豪爽、畅快之感,人们似乎在发自内心地感慨:“酒是个好东西啊!”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享受宴饮的风气。而根据案几上摆放的不同形状的器皿可以看出,所装的食物应该是各式各样,丰富诱人的。美酒佳肴在旁,岂能没有歌舞相伴?汉画像中的宴饮图总是与乐舞百戏紧紧相连。在图二中,亭外一人吹奏,一人抚琴来为亭中人的酒宴助兴。而在图四中,下层的左右是有人在抚琴,旁边有表演长袖舞的、有在倒立的、有踩在盘子上跳舞的,还有在吹排箫的,生动刻画出了一幅乐舞百戏图。

建安公宴诗和汉画像宴饮图中对美酒佳肴、歌舞百戏的描绘,是汉代贵族阶级歌舞升平的再现,表达了汉人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而通过在宴会中尽情追求物质与感官上的享受,也能获得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悟和珍惜,这在建安文人的公宴诗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另外,酒食歌舞还能起到调节气氛,融合宾主的作用。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汉代饮酒之风极盛,浓郁的酒文化也成了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酒为媒,可以提高人们的兴致,拉近宾主的关系,让人们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下,借着酒性,尽情地享受宴饮的快乐。同样,音乐歌舞也具有调节和活跃气氛的功用,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9)。在美酒乐舞的调节下,宴会的氛围其乐融融,王粲《公宴诗》云“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应玚《公宴诗》说“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汉画像中表现得就更为直观了,几幅宴饮图都给人一种宾主尽欢,快乐和谐的感觉,特别是图四,在乐舞百戏的助兴下,宾主俯仰自得,气氛最为轻松热烈。

(四)描绘宾主酬酢,反映礼法秩序

虽然公宴诗及汉画像展现了宾主共享酒宴歌舞的一派和谐气氛,但并不等于宴会上可以纵情享乐,忽视礼法,不论尊卑。相反,从两者的描绘来看,汉代的宴饮秩序井然,宾主之间揖让酬酢,反映了汉代礼法秩序的文明。从汉画像可见,汉代的宴会,宾主之间的礼节非常繁复。作为主人,要有迎宾礼,在图三“迎宾、宴饮”的下层画像中,主人家在门口揖手行礼,欢迎宾客们的到来。《礼记·乡饮酒义》中规定:“主人拜迎宾于痒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10)作为客人,要对主人作揖和叩拜以示答谢。相比揖礼,拜礼更加正规和隆重,因为揖礼是站着施行的,而拜礼是跪坐在地上,俯身把双手布于席上行礼。在图一“庭院·宴享”中,最左边的三人呈揖礼姿态,自左向右,而画像的上方有四人在行拜礼,最右边的一人应该是主人,剩下三位宾客跪坐在地,身体前倾,面向最右边的主人行礼。

在宴饮的过程中,宾主饮酒更加要注重礼仪。主人要向客人敬酒,谓之“酬”,客人需回敬主人,谓之“酢”,客人之间也可互相敬酒,称作“旅酬”。有时还需要依次向人敬酒,谓之“行酒”,遍饮一轮则谓之“一行”。曹植《箜篌引》中“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一段,颇为具体地描绘了宴会中主宾之间把酒互动的酬酢场面。在汉画像图二、三、四中,都有展现宾客间酬酢之礼的画面。

《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11)与乐的和同作用相对,等级分明的礼制是为了区别贵贱尊卑,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的公宴诗中,最为突出地显示了这一点,虽然曹氏父子礼贤下士,他们主持的宴会给人以轻松和谐之感,但是作为下属是不能忽略贵贱尊卑的,因而几人都在诗中不遗余力地赞颂曹氏父子,称“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阳春和气动,贤主以崇仁”、“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这正是宴饮时要严守上下等级的体现。

另外,“礼”的背后也彰显了“德”,“礼”是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德”乃无所不在的精神气质。“德”几乎渗透于社会文化的一切方面,覆盖了所有类型的社会活动。(12)由此看来,“德”也是宴饮娱乐活动背后的精神价值和原则,也就是通常说的“酒德”。饮酒者要有德行,根据自己的度量来饮酒,不过度,适可而止。所以,不管是画像还是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关于宾主酬酢的场面,都没有荒湛于酒的迹象,反而是给人一种有礼有序的社会气象。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看到无论是公宴诗所描绘的文字历史,还是汉画像所呈现出来的图画世界,都共同展现了汉代公宴的盛大场面,体现了上层社会的富贵气象,这是汉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汉人们在宴会中追求享乐的精神和遵守礼法秩序的风气是汉代礼制完善、礼乐文明的体现。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同一历史时空下的社会文化,使得辉煌的汉代历史以更精彩全面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注释:

(1)[]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6页。

(2)汪耀明选解,《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3)[]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7页。

(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44页。

(5)吴云主编,张乃鉴校注《刘桢集校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60页。

6[]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9页。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0页。

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页。

9)朱正义,林开甲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礼记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版,第116页。

10)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22页。

11朱正义,林开甲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礼记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版,第116页。

12)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9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1][]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4]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编委会编著.山东石刻分类全集[Z].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

[5]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7]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黄亚卓.论建安公宴诗及其典范意义[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9]李金荣.建安游宴诗略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10]胡大雷.中古公宴诗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

[11]刘怀荣.论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对建安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502



编辑:胡岩涛 ;李静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