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研究员“中古五言诗文体观的变迁”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陈岩琪发布时间:2021-10-11浏览次数:624

107日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陆路先生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术报告厅为海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古五言诗文体观的变迁”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刘怀荣教授主持,韦春喜教授、马芳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及本、硕、博共计2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此次讲座主要是以中古时期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文士在诗体上的选择,进而揭示出选择发生动因——雅俗文体观的变迁历程。

讲座伊始,陆路老师先列举了《礼记》、《通典》等原典文献,指出古代音乐早已有“雅乐”和“俗乐”之区别,其中俗乐则更具有感染力,进而推导出与“乐”同源的诗歌内部也存在着雅俗之争。在此基础上,陆路老师从宏观视角出发将中古五言诗的雅化这一过程细分成发轫期(汉)、形成期(魏至刘宋)、变异期(齐至陈)等三个时期,对雅俗文体观的转变对中古时期诗歌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入论述。

陆路老师指出,在五言诗雅化的发轫期,四言诗体和五言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情感和内容,班固、张衡、蔡邕等文人常用五言俗调来写新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创作趋势,其原因有三:一是较四言体而言,五言诗体的表现力更强;二是此时的五言诗尚不成熟,较容易引入新内容;三是五言诗尚属于“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调,即使加入了新内容,也不至引来传统势力的排斥。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五言诗的表现领域,也进一步提升了五言诗的品质。

接着,陆路老师分别叙说了曹植将宫宴等题材引入五言诗、阮籍的《咏怀》组诗的出现、左思为咏史诗开辟出一条“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郭璞将游仙这一题材从乐府成功地引入五言诗等一系列创作实践,并指出这有力推动了魏晋时期五言诗的文人化。发展到晋宋时期,在谢灵运、颜延之等人的努力下,五言诗足以承担起表达一切社会内容的功能,已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诗体。齐梁之后,诗歌的雅俗集中表现在晋宋五古与齐梁新体诗中。随着谢朓、沈约等人将颂德题材写入新体诗当中,诗歌体式的雅俗之分不断模糊化。这种雅俗观念的变迁昭示着:新题材内容往往依托于俗调而存在;俗调可以借表现高雅艺术题材进而跻身于主流文化当中,但“雅正之体”却很难与俗文化实现逆向融合。

此外,陆路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着重强调在科研中一定要重视原典文献的细读,注意比对各个重要版本中的文本差别,特别是在研究某位作家的时候,一定要予以全面客观的把握,以避免陷到所谓“概念化”的怪圈中。

最后,刘怀荣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在宋词、戏曲、小说等其他文体中的雅俗发展规律,并为中国文学专业同学以后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建议。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讨论,讲座在热烈浓厚的氛围中完满结束。


供稿:景 钧

供图:梁晓帆

编辑:丁涵 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