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荣:《<蠡海文丛>序》

发布者:陈岩琪发布时间:2020-12-18浏览次数:423

《蠡海文丛》序

《蠡海文丛》为汇集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系列成果之总称,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

蠡海”者,“以蠡测海”之省称。其命名,首先考虑的是“海”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概言之有三:

一曰“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自古以来,我国长期以农耕为主,安土重迁而难得亲近大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海的认识多偏于想象。如《尔雅·释地》按距我们生活区域由远及近的顺序,有所谓“四极”“四荒”“四海”之名。其中的“四海”,指的是“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与此相应,先秦以来的典籍也多以“四海之内”指古代华夏族统治之疆域;以“四海之外”指超出这一范围,辽远无际、更广大乃至未知的空间。如荀子论王道理想,以“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为标志。管子以“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管子·宙合》)谈论宇宙之构成。都将“海”视为广阔无边的空间概念。

二曰“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庄子·徐无鬼》)这是海的本义。《说文解字》也说:“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可见,在古人眼中,容纳了极大数量的水,是海的重要特点。“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上》)“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都是从“多水”的角度立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庄子此论,尤为典型。

三曰“(江海)能为百谷王”(《老子》)“万川归之”的自然现象,为大海赢得了有类于王者的崇高地位。“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经·小雅·沔水》)的经典表述,都体现了对海近乎宗教式的尊仰。

海也被借指知识和学问,有“学海”之喻。因上述对海的特殊理解,“学海”自然包含了“海”的主要含义。“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赵翼《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瓯北集》卷三十五)赵翼的诗句,谈到了身处至大无边、包蕴无穷之“学海”中特有的“迷茫”,这或许也正是“蠡海”者共同的体验吧!

中国海洋大大学以海洋类学科见长,在海洋之地位日显重要的今日,可谓适逢良机,而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补足人文学科发展的短板,也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是中文专业曾中断数十年,像中国古代文学这样需要长久积淀的传统人文学科,基础较薄,力量尚微。近年来虽略有改观,但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依然大有差距。况三千年文学史,典籍浩如烟海,名家代有其人。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之慨叹,能不于我心有戚戚焉?似我辈浅陋之人,于“蠡海”盛事,“迷茫”愈深。

虽然,仍致力于“蠡海”之业,启动此《文丛》,非不知力之弱,愿以此为起点,日积月累,薪火相传,庶几可集腋而成裘,积“蠡”以测“海”,冀他日或有小成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前贤高论,自当涵泳;“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吾校校训,更需铭记。愿与诸同仁,勤而行之,“蠡海”于万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为序。

20201115日于青岛

 

《蠡海文丛》之一:熊明教授《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 37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编辑:丁涵  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