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海”读书会第一次活动纪略

发布者:陈岩琪发布时间:2020-12-06浏览次数:161

“蠡海”读书会第一次活动纪略

125日上午10点,“蠡海”读书会的首场活动在文新学院320教室准时举行。参与读书会的教师及学生(本、硕、博)共有30余人,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研讨的文本是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活动前师生们已经提前完成了阅读。在主持人黄楚乔的简短介绍后,韦春喜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论文。

  韦老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思考历程,分析了汉代实行赋选的原因,总结了封建制度、藩王政治与赋选的关系。他列举了汉代的人物事例和重要赋作,对赋选的文学影响做了精彩的讲解。韦老师的介绍妙趣横生,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随后,张馨彤同学进行了评议。她认为这篇论文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赋选的影响下,大赋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赵丽媛同学认为韦老师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观点,能够成为理解制度与文学关系的巧妙切入点。她提出了两个问题:大赋之外,赋选有无激发其他文体的发展?赋选与征辟等用人方式之关系如何?对此,韦春喜老师都做了详细解答。

讨论环节,有三位同学先后进行了发言,提出了不同的疑问。王浩杰同学谈到,赋选制度对于士人价值观念和文学风格的引导,是否会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限制?黄靖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和汉代赋家的地位之落差如何理解?第二,汉大赋中的“字林”现象是否与当时大赋的口述性有关?王若晴同学针对赋选制度本身提出了两个问题:大赋作家的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之关系如何?赋选制度在汉末的实际效果怎样?韦春喜老师随后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黄湘金老师风趣地指出,韦老师关注的先秦两汉文学与他本人的研究领域(明清文学)之间,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关系。他认为韦老师的论文很好地注意到了“文学间性”这一重要问题,将文体与制度置于流动的关系中进行考察,通盘观照与个案阐释、横向呈现与纵向分析结合,引用的材料非常丰沛,为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推进。黄老师提出了几项疑问,韦老师也进行了精彩解答。

丁涵老师最后做总评。他希望同学生们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积极参与,主动与老师们交流。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指出目前学界对“封建”所指范围存在的一些争议,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对于前面同学们提到的“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具体意义及汉代“文学”这一选举科目所涉文体,他也做了回应。丁涵老师还提到,在进入海大文新学院之前,他与韦春喜老师、黄湘金老师的奇妙缘分——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都曾有过多次“同框”。至中午12点,本次活动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



来源:微信公众号“蠡海读书会”

编辑: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