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荣:《奇文共赏 疑义细析——“校园悦读”编者按》

发布者:陈岩琪发布时间:2020-10-13浏览次数:278

   历史传统的积淀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开放浪漫的大唐王朝。在这个诗意盎然的时代,自然有许多令人向往和歆羡的文化奇观。在我们看来,堪与唐诗媲美的是上元节。天宝三载(744),唐玄宗正式下诏,将这个节日确定为永久性节日。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节日最后的定型,与中国诗歌高峰的标志——盛唐诗,基本上是同步的。二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中华民族超越凡俗的审美情趣与追求,都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本期“校园悦读”的三篇文章之一,即是作者立足文本,参证地下文物,回望千年上元之绰约风姿,捕捉唐代才子之灵心慧性的一点体会。《让“名物”回放唐代上元节》以出土文物和图像中的九枝灯、烛台、灯楼、灯树、铜漏和漏刻参证,为我们理解“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陈子昂《上元夜效小庾体》)“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李商隐《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等诗句,并还原上元节的节日盛况,提供了实物证据。以二重证据法为唐诗阅读提供了有意义的参照。

   韦应物和韩愈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但《随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和《韩愈,那诙谐的<落齿>》,却选择了两位诗人历来不甚为人关注的诗篇。冯著生平,史传缺载,作者通过对冯著诗及韦应物赠冯著诗的分析,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点评,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能于细微处揭示诗歌的言外之意。韩愈诗歌写的是凡俗而缺乏诗意的“落齿”,这在中唐以前的诗歌史上,原本是很少有人关注的题材,但韩愈居然将这种身体的病痛写进了诗中。作者不仅对这首诗下了逐字逐句细读的功夫,同时也注意到韩愈集中对“落齿”反复持续的书写,并从诗歌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韩愈《落齿》在题材开拓方面的意义,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三篇文章都出自选修我“唐诗宋词名篇导读”课程的2016和2017级的本科生之手。因此,尽管文章还有稚嫩之处,但以她们的年龄和学习经历来说,三篇论文皆文笔省净,不乏新意,蒙《博览群书》编辑部大力支持,选在与上元节相似的明月高悬的中秋节到来之际推出,亦别有意蕴,相信会引发读者的遐思。

(作者简介: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原刊于《博览群书》2020年第10期)

(编辑: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