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金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遗产传承的比较与思考》

发布者:苏迪发布时间:2019-12-01浏览次数:359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遗产传承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妈祖文化是全世界华人海洋信仰文化的重心,也是海峡两岸海洋信仰文化普适化、生活化的集大成。近 30 年来,曾经中断的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发展得以恢复,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繁荣态势,这是由海峡两岸双方因素的互动对接形成的。目前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主要处于两岸和平的政治导向、文化节会旅游产业的经济导向、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品牌导向等政治、经济现世需求的运作层面上,而在民俗信仰文化层面上,大陆各地显然尚未恢复普遍的心灵的虔诚。大陆各地看上去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名目繁多的“妈祖文化节” ,大多是各地政府主导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行为,不是对妈祖的虔诚信仰,而是对妈祖信仰的仪式的表演——表演给前来“观光” 的人们——目标“观众” 主要是游客们——看的。这与台湾各地一直以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名目繁多的妈祖文化节会主要由妈祖信众团体组织主办而信众参与“万人空巷” ,大相径庭。大陆妈祖文化热能不能持续发展,能不能进一步普及传承、深入民心,归根结底,在于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在民俗层面上能不能升温、“落地” 。这是妈祖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妈祖文化;民俗传承;可持续发展


一、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妈祖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海神信仰崇拜为基础,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内涵、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世界中一直普遍传承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形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凸显的海洋性、民俗性、社会性、普适性、传承性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在中国面向海洋发展、中国文化面向海洋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与海外世界密切联结,向海外传承播布、形成庞大中国文化圈的历史进程中,既是重要途径,又是重要内容。

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海峡西岸福建湄州岛一带民间对一位死后成为海神、据传具有保佑海上船民安全的“灵性” 的林姓女子默娘的信仰崇拜,逐渐在闽、广一带以及更为广泛的沿海地区和海外地区传播为对海洋神灵“妈祖” 的信仰民俗,后因其“护佑朝廷使臣” 海路转危为安之“功” 奏闻朝廷,遂被皇帝褒封,列为国家祀典,自此经宋、元、明、清历朝,封祀愈发隆重,成为我国“国家级” 的重要海洋信仰文化形态。妈祖信仰在国家和民间建构的中外海洋交通网络中,通过政治文化交往、经济贸易交流、移民社会分布,广泛传播扩散并生根传承于东南亚、东北亚的中国文化圈中,并在近代传播生根于欧美华人社会中,对于历代海洋社会生活、海洋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国家疆域统辖、海内外移民发展等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面向海洋的发展,对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人心向善、社会和谐、文化传承,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北宋雍熙四年(987 年)林女(林默)殁,湄洲岛上的民众为她建立了第一座庙宇——“灵女庙” ,奉她为造福于民的保护神,其主要职能是庇护航海全。应该说,从妈祖逝世到宋宣和五年(1123 年)的近一个半世纪中,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还仅局限于福建地区,妈祖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海神。后来妈祖逐渐在沿海其他地区传播开来,这与统治阶级对妈祖的肯定、加封和提倡是分不开的。妈祖由地方神祇很快传播、普及为以环中国海为中心的海内外普遍信奉的至高无上的海上保护神、生活保护神,这无疑基于人们对妈祖林默生前乐善好施、济世救人的崇高品格和她拯救海难远近闻名的恩德功绩的追思和敬仰,但起到强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的,是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朝廷赐封和官方祭祀。

历代王朝对妈祖的重视和赐封,始于北宋末年,即宣和五年 (1123)。据宋 • 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 记载,宋宣和四年 (1122 ),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航海途中遇狂风巨浪,八艘使船覆没七艘,唯路允迪所乘使船因祈祷妈祖,受神佑得以脱险,他相信系因民间所信仰的海神妈祖显灵护佑所致,因而上奏朝廷请封,“特赐庙号顺济” 。由此,妈祖开始成为国家重视的海上保护神,并逐渐成为国家祭祀的神灵。随着妈祖信仰崇拜日盛,其职能也不断扩展,成为人们心目中无所不管——管航海安全、管渔业丰歉、管男女婚配、管生儿育女、管祛病消灾……的神祗,其影响远远胜过其他海神。

北宋政权建立之后,即推行“招诱奖进” 的贸易鼓励政策,令人专门制定了对招诱海外商人有功的官员、商人等给予奖励,对海外商人的船舶、货物商品给予多方优惠的政策法规,如对商人、官员予以补官、迁转等。这就如同今天的所谓“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 和对外商、外企实行大大的优惠政策,并且以此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尺码,鼓励以商招商引商施以奖励措施一样。这无疑一方面吸引了海外商人和海外贸易,一方面也就鼓励、刺激了国内航海贸易的发展繁盛。因此,南北方的航海运输贸易及海神妈祖信仰的传播,自然也就发展兴盛起来。时至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为增加国库收入,海上贸易和海运业更是得到大力提倡,获得极大发展,海神妈祖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绍兴二十六年(1156 年),妈祖因传屡次显灵救护舟师获封“灵惠夫人” ,这是官方给了民间女子林默的第一个封号。后随着妈祖的功能也不断扩大,朝廷的封褒也接踵而来。整个两宋时代,妈祖先后得到朝廷的14次褒封①,其中绍兴三十年 (1160 ),妈祖的封号由“夫人” 升格,被封为“灵惠妃” 。“妃” ,为宋代神明封号的最高爵位。

在宋代对妈祖的14次褒封中,有7次是出于妈祖助舟师、平海寇等传说,其余的也都是关于治疫、防风、救旱等与民众利益休戚相关的圣迹传说。有了国家褒封的合法的名分,妈祖在官方以及民间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就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到了元代,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大航海大海运政策,海上活动的频繁,使妈祖信仰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元王朝定都燕京 ( 今北京 ),官民粮食仰赖江南供给,但因运河淤塞,南粮北调主要依靠海上漕运,所以朝廷十分重视妈祖神明的庇护。至元十五年(1278 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这次封褒是在元建国初年,由皇帝亲封,妈祖由宋代的“妃” 进一步升格为“天妃” ,可见妈祖信仰在民间和官方的地位何等重要。

元代漕粮海运的兴起与发展、元代上述海运航线的开通,以及当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妈祖信仰在惊涛骇浪的颠簸中被其信徒们由东南循海运航线北上传播,扩大了影响,但凡海漕经过的沿海省份,无不建有妈祖庙。元代皇帝对妈祖的 5 次(也有统计为 6 次说)褒封全部与漕运护航避险有关。对妈祖的封号中,最长的可达22个字:“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妈祖之称,由“妃” 到“天妃” ,是由凡间之神提升为上天的尊神,统辖四海,妈祖作为最高神格的海神的地位确立下来。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朝廷还下诏滨海州郡督建天妃宫,每年春秋还派员自北而南前往各宫庙祭祀,可见元代官方对妈祖护佑漕运是何等的重视,这对推动妈祖信仰自然是大有帮助。

明时海运虽不如元时之盛,且屡有废兴,但这时海运之利,已为知者所公认。终明一朝,海运仍为漕运之一重要部分,对于国家的贡献很大。

明代朝廷继续崇奉妈祖,主要是用于海外出使与对外交往。明王朝为了抚夷朝贡,官方派遣使船出国十分频繁,并将使船的顺利来往归功于妈祖的庇佑。明代以郑和、王景弘七次下西洋为代表的频繁外交活动开拓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新领域。在明代大多数文献中,天妃显迹尤见于郑和的传说。郑和船队在七下西洋过程中所以能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 ,出使三十余国,并开辟了直达非洲的新航线,除了与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实力强大和造船技术先进,能够为其提供保障船队安全驶航的船舶,以及船队拥有世界先进的天文航海术和以指南针测定针路的地文航海术等这些物质条件关系重大之外,还不容忽视的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郑和每次出海前后,祭拜天妃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且在造船厂、在南京港、在太仓刘家港、在长乐南山等地都建有天妃宫,为的就是能让出洋的舟师官兵祭拜天妃,得到庇佑。郑和七次下西洋,都载着妈祖神像随行护佑,并有遭险受到妈祖庇佑的记载,妈祖信仰也随着郑和的行迹,远传至东南亚各国。明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与出使有关的御祭就达 14 次之多,这都进一步扩大了妈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王宏刚,2006)。

随着妈祖香火与声名的日益隆盛,妈祖信仰在北方的传播也更是进入全盛时期,黄、渤海沿岸的海口与内河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家妈祖庙,这其中多数与显应宫有宗主关系,因此庙岛显应宫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其影响不仅遍布黄、渤海沿岸的海口与内河,而且远播于朝鲜和日本等地。据撰于明初的《朝天录》 和撰于明末的《燕行录》 等高丽、朝鲜史料记载:当时入朝中国往返的高丽、朝鲜使臣,海行必走传统的登州海道,每每至沙门岛候风,驻泊最长时达数月之久,往往“诣庙祀海神” 以祈祷平安,并写下大量祈祷、祭祀天妃的诗文。朝鲜使臣在祈求妈祖保佑同时,也在显应宫“分灵” 、“乞火” 。仅从明洪武到崇祯年间,就有 20 多位高丽、朝鲜使臣,在显应宫写下了 30 多篇诗文。明洪武年间(1368-1399 年),高丽国从使画工绘制沿海岛屿图,详细地描绘了当时沙门岛(庙岛)的山川形势和海神娘娘庙的盛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海神娘娘庙岛(后世简称为“庙岛” )的名字,渐渐取代了沙门岛的古称,沙门海岛也由此演变成了今天的庙岛群岛。至明崇祯元年(1628 年),朝廷诏立官庙,由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对娘娘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建成祭典官庙,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 并赐“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牌一尊,至此,庙岛显应宫的声名与规模达到了鼎盛。

清代自始为收复台澎进行过大规模的横渡海峡的征战,又屡屡遣使册封琉球,航海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妈祖作为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从朝廷到百姓,特别是海民社会的信仰愈加炽热。同时,清代与元、明两朝相比,朝廷更借重天妃威灵征战海疆,为妈祖平添了浓厚的军事色彩。清代对妈祖的褒封共 15 次,其中多次与军事活动有关。并且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起,妈祖和孔子、关羽并列为清朝各地最高祭典,每次祭典由官吏亲主,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大礼。朝廷褒封的封号,也从明代的“天妃” 最初升格为“天上圣母”(康熙十九年,1680 ),直到“定格” 为“天后”(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 ),从而把妈祖的神格升到了极限。自此之后,各地的妈祖宫庙多以“天后宫” 命名。咸丰七年(1857)的一次褒封,封号竟长达 64 字:“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1.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在清代,妈祖作为至高无上的海上保护神的神佑传说十分盛行 , 其中有朝廷的多次褒封与台湾有关。清军为统一台湾,横渡海峡,得到了妈祖的灵威护佑。康熙十九年 (1680 ),水师提督上奏,谓夜梦神妃佐风,于是开洋进兵,最后迫使郑军弃厦守台,攻占了厦门岛。朝廷闻奏后,即为妈祖褒封,封为“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施琅率水军进攻台湾。时盛传士兵舟中恍见神妃,于是官兵奋勇前进,澎湖得以收复。传说在攻克澎湖当天,施琅入天妃宫,见到天妃衣袍湿透,其左右神将两手起泡,后报澎湖得捷,施琅方知此战是得到神明默佑。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又传营千总刘春夜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可得台湾” ,结果台、澎都得以及时攻克。台、澎收复得受天妃神佑的消息奏报朝廷,康熙帝后颁诏,赐封妈祖为“天后” 。妈祖信仰在清政府统一台、澎中所起的作用,其传说故事至今在台湾地区流传,说明海峡两岸的统一深得民心,包括台湾。

台湾的妈祖信仰是在明清之际由大陆移民渡海来台时引进。四百多年前,先民们从大陆沿海移民台湾,为祈求航海平安、谋生顺利,随身带着妈祖的香火,提供心灵上的慰藉。由于妈祖神力庇佑、灵验无比全台湾各地信众纷纷建庙奉祀,妈祖信仰于是遍及台湾各个角落,成为台湾民间最大的宗教信仰。

自宋朝开始,妈祖信仰由中国福建沿海逐渐流传到邻近各省,内陆各地只要有海港或河埠,几乎都可以见到奉祀妈祖的庙宇香火。后来随着经商与移民的人口流动,妈祖信仰更是华人飘洋过海、开荒屯垦时的重要心灵寄托与精神支柱。台湾的妈祖信仰是在明清之际由大陆移民渡海来台时引进。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安全,先民们随身携带妈祖的香火袋上船,或奉请一尊妈祖分身神像安置于船上(称为“船头妈” 或“船仔妈” )。先民们安抵新的拓垦地后,便在家中厅堂或另外建祠奉祀。根据考证,妈祖到台湾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历经四百年,镇海安澜、护国庇民,一路守护着千千万万的台湾人到现在,香火日益鼎盛,已经成为台湾民间最普遍的信仰对象。换言之,在先民们离开祖居地到台湾拓垦的过程中,无不仰赖妈祖灵验神佑,妈祖信仰早就深植在台湾先民们的心中,世代相传,直到现在。

从宗教信仰的功能而言,台湾民间信仰象征着地方民众的共同意识,信仰所在的寺庙跟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妈祖信仰自然也不例外,台湾各地最出名的妈祖宫庙往往都是当地的政经活动中心,由地方信众与士绅积极参与妈祖宫庙事务,将信众捐献结余的香油钱回馈乡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例如补助地方建设、普设教育基金、救济贫穷家庭、提供急难救助、捐建图书大楼等等。信众透过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将妈祖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无私无我精神发扬光大,也反映出信众对乡土的认同与关怀。开台澎湖天后宫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最早可追溯到无论是元朝或稍晚的明朝,距今都已超过四百年以上。

开台澎湖天后宫亦是台湾少见的金面妈祖,享清康熙皇帝册封为天后之尊荣。再者,开台澎湖天后宫出土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 石碑是台湾出土最早的一方。开台澎湖天后宫是全台湾独创妈祖出巡海域绕境与元宵节乞龟活动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首创与海峡对岸进行“宗教直航”会香的妈祖庙。

台湾的妈祖庙有民建与官建之分,民建的是指早期移民自大陆祖庙分身来台,众人集资合建供奉,其规模由小逐渐扩大,成为各乡镇的主要大庙。民建的妈祖庙比官建的要早,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 年)荷兰商人登陆澎湖马公岛时所发现的澎湖天后宫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已列为台湾一级古迹。官建的妈祖庙则以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由靖海侯施琅所建的台南大天后宫为最早。

台湾的妈祖信仰的传播普及,源自于明清大规模的以闽、广两省为主体的大陆移民(至今台湾人口2300 万中的 98% 是汉族人口,其余 2% 为“原住民” ,其远古祖先也是大陆移民),其中以闽南人最为集中(至今台湾人口有 70% 祖籍闽南)。是明清一代一代的政府大规模移民和自由零散移民,将原在闽广一带最为盛行的妈祖信仰带到了台湾,并通过村镇、城乡大大小小的妈祖庙宇、大大小小的妈祖信仰圈和祭祀圈,成为了台湾人保持强烈的国家(中国)认同、民族(中国人)情怀、原乡(大陆)意识、祖籍观念和中国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并以此凝聚着血缘宗族和地缘社群关系。

中国本土是妈祖文化的故乡在台湾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妈祖信仰也是构成台湾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柱。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妈祖信众的心目中,大陆湄洲妈祖庙是天下妈祖的祖庙,台湾妈祖是大陆湄洲妈祖的分灵。妈祖的分灵,就是“分身” 和“分香” ,是从妈祖祖庙捧持木雕或泥塑的妈祖神像,或者捧持神符或香灰,而经水路或陆路到各地另建妈祖庙进行奉祀。目前全世界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约有 5000 多座,而人们相信妈祖祖庙的神像为正身,其他妈祖庙及其神像都是分灵、再分灵来的。人们认为只有分灵而来的妈祖庙才是血脉相连的直系,才是“合法” 的。分灵,或曰分香或分身,实际上表达的是原乡故国的族群网络,寄托的是信仰者对妈祖祖地、故地的眷恋与亲情,即“毋忘祖根,毋忘故土” 。台湾省的妈祖庙,据 1987 年报刊公布的统计资料超过 800 座,今天大约有 2000 座,信仰者多达 1600 万人,占到台湾人总数的 2/3 以上(马书田,2007168)。

中国本土是妈祖文化的故乡。妈祖文化由核心区、重心带及其传播辐射范围,构成了中华本土世界和海外世界统一的妈祖文化圈。其中,妈祖文化以福建的湄州岛为发源祖地,以湄州庙为祖庙;福建与台湾,是妈祖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其传承主体,族源上都是闽人。闽、台是一体的两翼,是海峡两岸紧密联结的文化纽带。妈祖文化的重心地带,从福建向南,有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等沿海地带;从福建向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沿海地带。在内陆,是由大陆沿海与江河水运构成的驿路、漕路、商路等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在海外,是由大陆和海峡两岸的港口与海外世界的港口地区之间的航线构成的商路与移民网络等政治、经济、文化系统。随着中国移民尤其是福建人的足迹,南下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北上浙江、江苏、河北、北京、天津、辽宁,东渡台湾;远达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乃至美国、加拿大、葡萄牙、法国等地,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华妈祖文化圈(徐晓望,1999)。“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妈祖信仰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世界性信仰(林文豪,19921-10)。


三、台湾妈祖文化传承的广泛民俗社会基础


大陆湄洲妈祖庙是天下妈祖的祖庙,位在湄洲岛北端,初建于宋雍熙四年(987 年),是祭祀妈祖的原始庙,俗称“湄洲祖庙”。台湾妈祖是大陆湄洲妈祖的分灵。

妈祖分灵的历史很早。据考,湄洲岛上出现第一座妈祖庙 12 年之后,即宋咸平二年(999),莆田平海村海边兴建了“通灵神女庙” ,香火旺盛,被认为是第一个从妈祖祖庙分灵出来的妈祖庙。到元佑元年(1086)又分灵到兴化湾宁海旁的圣墩,是为圣墩顺济祖庙。该庙至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请赐,封“顺济” 庙额,是为第一个“上达天听” ,被皇帝赐封的妈祖庙。在此之前的元符初年(1098)又有分灵,即湄洲湾枫亭港的顺济祠。到南宋初的绍兴二十九年(1149)又有分灵,是为兴化湾的白湖顺济祠。这是宋代莆田地域妈祖分灵的几个较早较著名的祠庙。由这些分灵而建的祠庙再分灵出去很多,这些祠庙也就成为了“次级” 祖庙(黄国华,2007)。

妈祖庙(今多以“天妃” 、“天后” 为庙额)在大陆沿海地区十分普遍,内地地区也有不少,而最普遍的是海峡西岸的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

台湾早期的妈祖多自大陆分灵而来,分别是分灵自湄洲屿朝天阁的“湄洲妈” 、分灵自同安地区的“同安妈” 、分灵自泉州地区的“温陵妈” 、分灵自长汀地区的“汀洲妈” ,以及分灵自兴化地区的“兴化妈”等。一般信徒常误以为台湾妈祖全是分灵自湄洲,其实不然。湄洲妈祖的分灵,其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直接分灵,有的转道间接分灵。公元 1895 年日本占领台湾之后,两岸交通断绝,台湾新建的妈祖庙则前往本岛历史较悠久的妈祖庙迎请分身供奉,其中分灵最多的当属北港朝天宫,其次包括鹿港天后宫、笨港港口宫、安平天后宫、鹿耳门天后宫、新港奉天宫与北投关渡宫等也有不少分灵庙宇。早期妈祖分灵自大陆地区,故有湄洲妈、银同妈、温陵妈、兴化妈、汀洲妈之分。来台多年的妈祖早已成为地方的保护神,于是有在地化的称谓,如北港妈、大甲妈、干豆妈、鹿港妈、新港妈、旱溪妈、南屯妈、笨港妈、内妈祖、外妈祖等等,表示台湾妈祖信仰的在地化。将妈祖信仰在台湾发扬光大、香火鼎盛的妈祖庙为数不少,从北到南包括台北市的北投关渡宫和松山慈佑宫,台中县的大甲镇澜宫,台中市的万和宫,彰化县的鹿港天后宫、鹿港兴安宫、鹿港新祖宫、彰化南瑶宫,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嘉义县的新港奉天宫,台南市的大天后宫、安平开台天后宫、开基天后宫、鹿耳门天后宫、正统鹿耳门圣母庙,以及澎湖天后宫(林美容,2003)。

妈祖文化,正是通过一千多年的分灵传播,从湄洲逐渐走向全国沿海以及内陆,并走向台湾、走向全世界的(黄国华,2007)。

台湾有相当多有关妈祖的别称,大多以分灵源头为起因而定。反映了妈祖信仰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如上述之湄洲妈、温陵妈、银同妈,乌面妈(黑面妈)等,还有开台妈、开基妈、船头妈、鹿港妈、关渡妈、大甲妈、两水妈等等。就是台湾北港朝天宫,在台湾分灵出来有“镇妈祖” ,另有“二妈” 、“副二妈” 、“三妈” 、“副三妈” 、“四妈” 、“五妈” 、“六妈” 、“塔郊妈” 、“太平妈” 等等。

建于清朝乾隆三年的南瑶宫位于彰化市南门外,俗称彰化“南门妈” 。其信仰圈包括旧时彰化县所辖之今彰化、南投县及台中县、市等地。清朝嘉庆年间,彰化来自内地漳、泉的社群械斗迭起,为了形成同乡的凝聚力,漳州人为主发起成立南瑶宫妈祖神明会,后发展出十个妈祖会,各以会员(旧时称会脚)分布地区为组织单位,各妈会每年都定期在南瑶宫举行妈祖祝寿祭典,并在农历四月份举行“过炉” ,即“绕境大拜拜” ,各妈会每年轮流做“炉主” 值东,宴请其它角头会员吃会,俗称“着角” 。其“十妈会” 及其会员分布情形是:“老大妈” ,会员分布彰化市郊附近,会员约有二万五千人;“新大妈” ,会员分布彰化北门口,会员约有一万五千人;“老二妈” ,会员分布台中市郊附近,会员约有二万大千人;“兴二妈” ,会员分布蔓中市西屯、南屯等地,会员约有一万五千人;“圣二妈” ,会员分布彰化市南门口,会员约有一万八千人;“新三妈” ,会员分布彰化西门口,会员有一万八千人;“老四妈” ,会员分布彰化县大村、埔心、花坛乡等地,会员有二万人;“圣四妈” ,会员分布彰化县田尾、埔心乡等地,会员约有二万人;“老五妈” ,会员分布台中县乌日、雾峰乡及南投县草屯地区等,会员约有三万五千人;“老六妈” ,会员分布台中市顶桥头等地,会员约有二万五千人(黄国华,2007)。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妈祖庙作为祭祀圈,形成了区域社会性信仰,既是共同的妈祖信仰,又有不同的区域社会文化性质和特色,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如位于台南县西港乡西港村的庆安宫,主祀妈祖,祭祀圈有七十八庄。大甲镇澜宫主祀妈祖,信徒是以五十三庄为范围。位于社头乡枋桥头的天门宫,主祀妈祖,香火来自鹿港天后宫,创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往昔有七十二庄的组织,系开基祖妈、湄洲妈、大妈、大二妈、旧社二妈、武西二妈、太平妈、湳雅大二妈之信徒所属的聚落单位所构成的结合体。

台、澎地区每到农历三月“妈祖生”(即妈祖生辰,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就形成“三月疯妈祖”的热潮,全台大大小小妈祖庙宇纷纷举行祭典仪式,其中以台中地区“大甲妈进香” 和台南地区的“北港朝天宫妈祖绕境” ,成为沿途万户空巷、人声鼎沸、香烟缭绕、宠信若炽的妈祖文化景观,电视台每日实况转播各式庙会活动。整个“大甲妈进香” 动员 10 多万人,香客自组车队、管乐艺阁等,加上徒步进香的信众,队伍绵延 200 多公里,近年电视转播车随行;“北港妈祖绕境” 也是台湾妈祖庆典的重头戏,当天北港朝天宫前有弄狮、宋江阵、锣鼓阵、八家将等表演,晚上宫前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演出精彩的歌仔戏、布袋戏、卸马戏等,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一批批台湾信徒或乘飞机或坐渡船,到大陆湄洲祖庙和漳泉妈祖庙朝拜进香,两岸之间的“妈祖外交” 、“妈祖小三通” ,对于形成促进“大三通” 的民心所向,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方锜煌,1999:114—118;陈炎正,1999114—118)。

台湾妈祖文化传承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其巨额费用从何而来?这往往是大陆这些年来力推文化节会最为着意、往最为头痛、也往往最为“百思不得其解” 的问题。这里以台湾“大甲妈进香” 为例作一解读(张珣,2003)。

在进香的过程中,“为数 95% 的一般香客在吃住穿戴平等的情况下,在共同目的的引导下,的确有所谓的交融感存在” 。但“一个香客如果能够加入头香、二香、参香团体中,或甚至被选为董监事之一,则有权利取得较多的神圣力量” 。这种进香信徒的差别,可称之为“阶层化的进香团体”(张珣,200345)。“1987 年大甲镇澜宫进香团维持往例,到云林显北港镇的北港朝天宫进香。行程与路途一样是八天往返” 。在北港朝天宫,第四天,“清晨五时举行消灾拜斗点灯仪式,八时举行祝寿大典。参加人员只有全体董监事、头香、二香、参香团体代表们” 。第四天深夜十二时举行割火仪式,“割火在一般信徒看来是整个进香活动的中心。辛辛苦苦走了八天的目的便是为了取得圣地的一勺香灰回家供拜,而民间更是相信子庙藉由迎回来拜的母庙香灰才能保有其灵力,因此母庙(北港朝天宫)的香灰便是圣地的神圣力量的缩影以及具象化” 。“由于割火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第四天深夜的门禁更为森严,气氛更为紧张。朝天宫被镇澜宫的守卫人员层层戒备,不准一般香客进入。割火仪式由诵经团员诵完大悲咒后,恭请朝天宫住持然妙和尚出来。和尚口念祝福句子‘ 圣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合境平安。’ 便从朝天宫‘ 万年炉’ 香炉中舀三勺香灰置入大甲镇澜宫带来的香炉中。每年大甲董监事均要求然妙和尚多舀几勺香灰给大甲,但均被婉拒” 。“和尚舀香灰的时候会有一些香灰掉在桌上或地下。和尚一走,香客便一拥而上,在桌上地上拾取掉落的香灰,小心翼翼地用纸张包住带回家” 。这些香客“当然是有资格进入朝天宫参拜观礼的香客,亦即那群有特权的香客” 。“回程途中的高潮是插香仪式” ,而“要取得插香资格,必须在元宵节当晚先进行抢香动作,依照其先后抢到的顺序,列名为头香、二香、参香” 。“插头香者的花费要比二香多,二香要比参香多,否则会被看不起闹笑话。因此便有竞赛的意思——看哪个单位能花更大的钱、能请到表演得好的戏团,能把场面做的热闹。由于太多单位竞赛,近年改由场外协商,取得协议,再由镇澜宫对外发布当选名单。1989 年头香花费 100 万元,二香花费 70 万元,参香花费 40 万元。头香团体有会员约 1100 人,二香团体有会员约 600 人,参香团体有会员 100 人。平均头香团体每人要缴约 1100 元以负担费用,二香团体每人要分担约 1000 元,参香团体每人要分担约 4000 元。”“当香客增到万人时,早期的自然分工便转移成计划分工。刻意将香客作区分,除了仍带有‘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的早期色彩外,尚有几个效益:(1)有效规划人力财力资源;(2)将不同职务的分配加以固定化成为较有组织的形式;(3)朝向更开放的形式以吸纳更多外地人参加等等”(张珣,200346—53)。

除了这种头香、二香、参香的插香者的花费捐献,还有“散香” 或“随香” 等一般信众的香油钱集腋成裘,更是蔚为大观。至于这些大规模的妈祖庙会文化活动之外,台湾数以千计的庙宇中每日接踵而至、络绎不绝的敬香祭拜队伍,以心诚则灵的心态自觉自愿地向庙内神前所敬献、认捐的香火钱,数额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 香油收入’ ,包括功德箱、功德簿、光明灯、太岁灯的定期收入,及银行定存利息收入等等”(张珣,2003168),则更是难以计数,不见有人做出统计和公布。作为每个区域中联合了诸多单个妈祖庙的信众的区域性“联谊会” ,其会员每年的“会费” 数目更大。“年缴 3000 元得为会员,3000 元以下为赞助会员,5000 元以上为荣誉会员,10000 元以上为委员,25000 元以上为执行委员,50000 元以上为常务委员”(张珣,2003168)。

如此多的活动收入,妈祖活动花费本身显然用之不尽。剩余的以及其所“再生” 的经费,大多用来投入慈善公益事业。“妈祖信仰所推动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是以妈祖宫庙为施行单位,因为凭籍着民间团体集合群众的力量,拥有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能够长期地投入,影响也较为深远。以台湾的妈祖宫庙团体为例,它们均属于非盈利组织,或组成管理委员会(例如彰化南瑶宫),或财团法人化(例如台北关渡宫),对于广大信众捐募的善款,除运用在执行宗教性的宫庙事物、祭祀活动(例如进香绕境、祭神庆典、举办水陆法会等等)之外,也秉承妈祖庇护苍生的精神,积极地运用在推行慈善公益事业上”(林胜勤,2005)。例如大甲镇澜宫,昭示其行善宗旨是:“本宫依照天上圣母‘ 恩同四海’宏旨,弘扬妈祖慈善精神,将平日各地信徒所捐助的香油款樽节俭用移作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如:贫民救济、急难慰助、体育活动、奖助学金、文化建设等社会慈善工作莫不尽力” 。台北关渡宫:“每年固定办理北投区低收入户冬令救济,发放救济金月 1300 户,五角头由里长确认,未受政府辅助低收入户 200 户,共计约 1500 户,每户救济金 3200 元。同时每学期办理五角头国小、国中学生奖学金。并在关渡医院设立病患急难救助金专户,及捐赠救护车、轮椅等医疗器材” 。北港朝天宫也同样,并筹资兴建了“妈祖医院” ,于 1986 年正式开业,遂成为云林北港一带一所重要医院。综合来看,妈祖宫庙所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其类型有三:(一)教育方面,如办理奖助学金;(二)医疗方面,如筹建医院;(三)社会福利方面,如低收入户补助、急难救助等(林胜勤,2005)。②还有其它各种文化活动。

由此观之,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信仰,是信众们争相“出钱出力” 的根本动因(蔡泰山,2009)。有了信仰,才有传承;有了信仰和传承,何愁费用?费用是花不完的,用来举办公益、慈善,本身同样是信仰的传承。


四、大陆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热”的“冷”分析与思考


自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起,大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妈祖文化“热”。这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开始出现之后的现象(蒋维錟,2006)。③

在妈祖文化活动方面,在台湾,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信奉妈祖,妈祖宫庙遍及台湾各地,妈祖信仰的浓浓香火四处飘绕,构成了密密麻麻、大小交织的祭祀圈层;在大陆,从湄州祖庙、泉州宫庙,南到闽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北到闽北、江浙、上海、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地,遍布沿海,甚至深入到内陆的妈祖宫庙,一处处多已修复或重建,妈祖文化活动重张锣鼓,两岸妈祖文化交流频繁,相关各地政府倍加重视,且大多由政府投资举办,甚至出现了规模声势一处胜过一处、争先恐后、明比暗赛、谁也不甘落后的红火局面(王苎萱,2007)。应该说,这种“热度” 从“点火” 、“升温” 、到“保温”已持续了前后 30 年左右,实属不易。那么,这样的“热度” 能不能一直持续、“可持续发展” ?这里我们再以素有“妈祖北庭” 之称的山东庙岛群岛之庙岛上的显应宫妈祖文化活动为例略加分析,可见其中存在的问题(王苎萱,2008)。

1985 年,显应宫新一次维修结束,在“重阳节” 期间,恢复了中断 35 年的庙会。显应宫自 1992 年相继恢复了“上元节灯会” 等一些传统活动。近年来,几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长岛县政府都举办规模盛大的妈祖文化节;2001 年,作为中国北方最早、历史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庙岛显应宫“分灵” 台湾北港朝天宫;2002 年,台湾北港朝天宫向山东庙岛显应宫赠送黑脸妈祖贴金铜像及“四海同光” 匾额,并在庙岛显应宫举行开光安座仪式;2004 年,庙岛显应宫“回娘家” 谒祖,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谒祖祈福大典,全台各大妈祖庙均派代表观礼;2004 年又恢复了“盂兰盆会” 。2005 年5 月1 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 1045 年,长岛庙岛显应宫又举行了“显应宫天上圣母祈福法会” ,有“盛况空前” 之称。

2002年的“妈祖诞辰庆典” ,中国台湾网6 5 日以《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山东长岛妈祖节散记》 为题作了报道:“今年 5 5 日,恰逢妈祖千年诞辰,山东省长岛县政府举行规模盛大的妈祖文化节,广邀海内外妈祖信徒前来长岛,共同纪念妈祖诞辰 1042 年和庙岛显应宫香缘 880 周年。” “来自海内外的一万多位妈祖信徒潮水般涌向庙岛显应宫,虔诚地向妈祖上香祭拜。为了加强与台湾妈祖信徒的联系,长岛县政府专门邀请了台湾文化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世良先生一行 13人,专程来庙岛显应宫进香祭祀”。“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进香者恭立在妈祖像前” 。这表明,“妈祖诞辰庆典” 是长岛县的政府行为,嘉宾、信众和参观者人数一万多人,其中政府承担费用邀请来国内外嘉宾为数不少

2004511日的妈祖诞辰庆典活动,当时的《胶东在线》(http://www.sina.com.cn)报道说:“今日上午,山东省长岛县举行妈祖诞辰庆典活动,上万名游客和当地渔民在庙岛显应宫观看了这一盛事” 。“今年正值妈祖诞辰 1044 周年,长岛县以弘扬‘ 和平、关爱、勇敢’ 的妈祖精神为主题,在显应宫前举行规模盛大的献牲、祭祀等春祭仪式,并举办舞龙、舞狮、秧歌、戏曲、渔民书画、剪纸、航海展览等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妈祖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渔家民俗风情,着力打造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的旅游品牌” 。可见一者仍是政府主办,二者旨在旅游品牌。

大陆自二十世纪末叶开始的与海峡对岸妈祖文化热的主动对接,无疑基于大陆自二十世纪末叶开始对中国自身的海洋文化历史的强调、对中国自身的东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各地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视,对海峡两岸一家亲的认同和对两岸和平合作发展的企望。这些都恰恰与海峡对岸妈祖文化热度的传导力和对大陆妈祖文化的向心力一拍即合,从而很快形成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展交流与互动的热度局面。

然而必须看到,大陆的妈祖信仰历经百年弱化乃至中断,三十年来主要是作为“妈祖文化” 而主要不是作为“妈祖信仰” 而走向繁盛红火的,目前主要处于两岸一家的政治导向、发展旅游的经济导向、文化品牌建设的城市导向等政府运作层面,在大众民俗信仰层面上,还远远没有达到海峡对岸的热度。

各地的妈祖文化节会,大多是由政府主办,如在湄州岛的,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旅游节共同主办;在天津的,由天津市政府主办;在长岛的,由长岛县政府乃至烟台市政府主办,等等。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此大型的妈祖文化节会活动,设若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显然难以举办,尤其是在妈祖文化热的启动阶段。这是值得予以充分肯定的。但我们看到,各地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主要是指向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指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旅游经济层面上的。在各地的妈祖文化节会上,都有“中外游客、观众” 达万人、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报道。但就妈祖文化的基础是民俗文化而言,这些“中外游客、观众” 的基本层面,大多的确是来旅游观光、游赏看“景” 、审美看热闹的“游客、观众” ,并非是妈祖文化的虔诚的信众,也主要不是腰缠万贯、随时准备掏腰包写支票前来投资做生意的商家老板;而且节会期间,几乎主要的祷告祭祀、烧香祈福设施、场所都被官办仪式和中外“贵宾” 所占,普通民众多被“维持秩序” 人员挡在外面,很少有人能够“挤” 上前来。如果长此下去,普通民众就会对这样的节会渐失兴趣,变得漠不关心。如此下去,妈祖文化虽然本是民间的信仰文化,本是民众自己的事情,而若如此大型的妈祖文化使老百姓被边缘化,甚至没有了老百姓的“份儿” ,如长此以往,就会变得“非民间化” 了。那么,妈祖文化的非节会期间若何?我们看到,各地的妈祖宫庙,大多是作为旅游景点提供给外来旅游者的,进门要收价格不菲的门票,烧香燃纸的香火钱也多“定价” 不低,还有一些诸如“开光” 、“解符” 、“讨彩” 之类则更是“定价” 高高。不少游客往往当时被“导游” “牵着鼻子走” ,走马观花,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妈祖文化活动。如此,妈祖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和繁荣,是很难“可持续发展” 的。

事实上,妈祖文化的进一步传承普及、发展繁荣,不能离开民众自身对妈祖文化的民俗的、生活的、心理的自觉需求。任何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如此。政府的强烈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意识必须转换,一切以“旅游” 为“文化” 之目的的行为是对文化的亵渎,已经到了不改变不可的地步。

作为民俗信仰文化,必须有虔诚的敬仰敬畏之心。如前所述,台湾妈祖信众往往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为了一点点香灰而争先恐后,没有虔诚之心、甚至是狂热的感情投入,是不可想象的;其香火之盛与香钱之盛所充分展示出来的作为“文化” 的市场含金量,是民俗信仰的“魔力” 的结果。大陆一个不大的省级电视台搞出几个小小的“超级女声” ,就有数以百万计的“fans” 和数以千万计的着迷受众,若不是由衷的着迷,就很难解释。

 “妈祖信俗” 已被中国政府于20099月成功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重视、宣传和传承妈祖文化,有不少人心存顾虑:妈祖在信众心目中是“神灵” ,宣传、传承妈祖文化,是不是在宣传、传承迷信?对此,必须解决思想观念和认识论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百年来对西方科学奉若神明、对本土传统斥为“封建迷信” 的迷信。必须对“迷信” 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一,不能把一切以“科学” 手段不能“解释” 的事物都判为“迷信” ;第二,我们反对“迷信” 的前提,是“规定”了“迷信” 都是麻痹人的思想意识、消解人的积极意志,使人走向愚昧、走向沉沦的精神现象,因而必须反对。而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不是这样,且恰恰相反。试看历代王朝对妈祖褒封的原因,试看历代进行的中外海路政治交往、文化交流、航海贸易、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的大规模海洋活动实践,试看天下妈祖信众向往崇美向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显然不能把妈祖文化以“迷信” 视之。妈祖信仰表现的是大仁大爱、大慈大悲、大智大勇。妈祖本性善良,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近千年来所流传的关于妈祖的传说,都是她闻声解危、救苦救难、善行义举的故事。人们相信妈祖能够对虔诚、善良的人们有求必应,往往使需要救助的人们解除恐惧与不安,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这是获得亿万大众信仰、崇拜的前提。一个社会的和谐和善,需要这样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实现两岸文化交流、对接和“合流” 融汇,在作为传统文化遗产集大成的两岸共同的妈祖文化这里,是应该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①据(清)僧照乘《天妃显圣录》、周煌《琉球国志略》、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吴玉贤《海神妈祖》等。  

 ②见各宫网站。  

 ③1978年,湄州岛岛民林聪治等妇女,自发在被“文革”中夷为平地的湄州祖庙上搭建小庙祭祀妈祖。自此不久,台湾信众开始络绎不绝地悄悄从海上前来进香朝拜。


参考文献:

林文豪:关于妈祖、妈祖庙与妈祖文化 [A]. 载氏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 [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徐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方锜煌:台湾妈祖信仰的文化考察 [J]. 台湾源流,1999,(15.  

陈炎正:闽台妈祖信仰文化考察 [J]. 台湾源流,1999,(15.  

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张珣:文化妈祖 [M]. 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  

林胜勤:妈祖信仰与慈善公益之推广 [Z]. 台北: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2005.  

王宏刚:妈祖——中国海洋开拓的精神旗帜 [A]. 妈祖文化学术论文集 [C]. 台北:立得出版社,2006.

蒋维錟:妈祖文化的再认识 [Z]. 长岛: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讨会,2006.  

马书田,马书侠:全像妈祖 [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黄国华:妈祖分灵考 [N]. 湄洲日报,2007-11-22.  

王苎萱:台湾妈祖“回娘家”[J].寻根,2007,(4.

王苎萱:妈祖文化在环渤海地区的历史传播与地理分布 [D]. 中国海洋大学,2008.

蔡泰山:探讨妈祖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发展 [M]. 台北:兰台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