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主任赵敏俐先生莅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学

发布者:马树华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29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主任赵敏俐先生

莅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学

  

  

1115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敏俐先生,受邀来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做了题为《中国早期的一种特殊的诗乐形式——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的讲座。

赵敏俐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心及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特聘教授,曾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奖十余项。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刘怀荣教授主持,共有我校老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本科生60余人参加。

琴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发明与使用都被认为与圣人有关。鼓琴是高雅的艺术,它是贵族用以修身养德的工具。因此,在先秦两汉时代产生的许多琴曲歌辞,往往托名为虞舜、文王、孔子等圣人,并附会出许多相关的故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因为这些作品多为假托,歌辞水平不高,学者重视不够。因此琴曲歌辞的研究既是难题,也存在诸多空白点。

赵教授从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的文献来源与时代考证、琴与琴曲在先秦两汉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先秦两汉琴曲故事的主题分析和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的艺术表现形态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先秦两汉的琴曲歌辞进行了饶有兴致的解读。他认为,琴曲歌辞的故事,大致可分为感伤时政、思念贤人、怀才不遇、避世退隐和思乡念亲等五类,并以“《履霜操》与尹伯奇的文化意义”“《庄周独处吟》与汉人心态”等为例,做了重点解读。

而琴曲歌辞以悲伤为主的抒情基调,是以悲为美的汉代审美风尚的体现,其艺术水平虽然不及相和歌辞,但仍不乏佳作,对魏晋及后世的琴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敏俐教授生动精彩的讲说,赢得了现场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刘怀荣教授简要介绍了赵敏俐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古代歌诗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并向大家推荐赵先生的歌诗研究著作——《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因琴为古代圣贤所钟爱,他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古琴,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讲座为我校“人文讲坛”的重要讲座,也是进入冬季以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四场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二讲。

  

撰稿人:徐秀娟 图片:赵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