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尚胜先生莅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学

发布者:马树华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814

  

1115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尚胜先生,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文新楼322讲学厅,为海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近世东北亚战争与民族主义源流”的讲座。

陈尚胜教授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对外政策和涉外制度研究、中国与朝鲜关系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外贸易史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中韩交流三千年》、《中韩关系史论》、《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与陈高华先生合著)等著作,同时主编著作多部。曾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中《清史·邦交志(上卷)》(2005-2015)的项目主持人,是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壬辰战争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2017-2022)首席专家。陈尚胜教授同时也是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陈尚胜教授首先介绍他研究的缘起,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国际政治层面,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日、韩三国合作如何克服“亚洲悖论”?其二,学术层面,即近代东北亚三国的民族主义来源问题、从中国册封文化圈到去中国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儒学在东北亚区域共同体中的功能问题。随后,陈尚胜教授围绕近世(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80年代)东北亚三场战争即壬辰战争(1592-1598)、清朝与朝鲜战争(1627年丁卯之役、166年丙子之役)以及清朝与明朝战争(1619-1683)之间的关联性展开他的讲座。

在讲座的过程中,陈尚胜教授首先通过对朝鲜对于“倭乱”的主要历史文献,如柳成龙的《惩毖录》、吴希文的《琐尾录》、赵庆男的《乱中杂录》等历史文献,分析17世纪朝鲜士人对于“倭乱”与“胡乱”的认知与历史记忆。其次通过朝鲜对于“胡乱”的主要历史文献,如崔鸣吉的《丙子封事》、罗万甲的《丙子录》、金尚宪的《南汉纪略》等历史文献,分析朝鲜对于“胡乱”的主要认识。最后基于明清之际“江南”在全国政治文化史上的地位,陈尚胜教授选取“江南”士大夫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明朝江南士大夫关于万历壬辰战争的主要历史文献,如金山卫人侯继高的《日本风土记》、南京太仓人王士骐的《皇明驭倭录》以及浙江归安人茅瑞征编写的《万历三大征考》《江上遗闻》、《东塘日札》、《七峰遗编》等历史文献,分析17世纪中国江南士大夫对于倭寇与清兵的认知和历史记忆。

在讲座的结尾,陈尚胜教授指出,无论是朝鲜士大夫,还是中国江南士大夫,在他们经历后面的战争之后,都曾发生对前一场战争记忆的改变,也就是说,都曾发生他们对日本认知和记忆的变化。战后,清朝方面,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着手构建多民族共同体国家。朝鲜方面,一些儒者在“华夷之辩”基础上,开始强调朝鲜的“小中华”意识。而日本的儒者亦构建本国的文化自信。通过辨别“华”与“夷”,逐渐形成了视自己为“华”而斥对方为“夷”的相互认知,使原来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秩序”的文化认同遭到破坏。因此,“华夷之辩”所包含的这种“我者”与“他者”的文化识别与排斥。由此滋生出的国家民族一体意识,正是中、韩、日三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在源流。

讲座告一段落,随后为现场听众提问交流互动环节。陈尚胜教授就现场听众提出的“历史上为什么先是草原和中原相融合,而不是中国和朝鲜或者中国和日本的融合”、“因为草原和中原融合而导致中朝、中日之间日渐疏远,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解决中、日、韩三国的疏远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却很少过鸭绿江”、“在着手关于壬辰战争历史文献的收集的同时,是否也在收集相关的地图”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见解。陈尚胜教授巧妙生动的解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讲座为我校“人文讲坛”系列讲座,亦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传统文化”四场名家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的内容是陈尚胜教授近年关于“壬辰战争(1592-1598)与16-19世纪中日朝三国关系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史专业的马树华教授主持,共有师生约50余人参与。

讲座最后,主持人马树华教授对陈尚胜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马树华教授首先对表达了对陈尚胜教授在史学研究上精进精神的敬佩。同时指出,陈尚胜教授基于传统治史方法,运用非常翔实的史料对战争记忆进行的分析,史论结合得特别精妙,同时对历史书写进行纠偏,这样的史学研究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给在场的师生树立了榜样。陈尚胜教授以战争为切入点,探讨历史记忆与文化认知、民族认知,这样的史学研究是非常前沿的。现今,年轻的历史学人喜欢用各种新颖的理论来解释历史,如何把握史料和理论结合,陈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撰稿人:黄淼 图片:黄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