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举办“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及成果发布会”

发布者:吴倩发布时间:2023-03-14浏览次数:10

3月11日,中国海洋大学举办“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推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海洋文化专题”、《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两项重磅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项目团队取得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向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和出版社的辛劳表示感谢。她指出,学校推出这两个重磅成果,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成果的推出得益于国家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得益于学校数十年深耕海洋自然科学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厚积淀,得益于出版单位对海洋文化团队的高度信任,以及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家级大型文化出版工程,是重大基础性、标志性文献汇典,对增强文化自信、宣传中华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三版特别设立“中国海洋文化”专题,既是丰富《中国大百科全书》内涵的创新之举,也为推进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增强民众海洋意识、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是中国海洋大学继2013年开始推出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年度报告(蓝皮书)之后,倾力打造的五年期中长时段的新版报告,集中展现了中国“十三五”期间海洋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反映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在海洋领域的新成就,它的出版不仅将助力中国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也将促进全社会普及海洋文化知识,弘扬海洋文化精神。

  两个项目的负责人、首席专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回顾了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历时两年的科研历程。他表示,作为国内首家海洋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始终秉承家国情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己任,20余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海洋文化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引领国内海洋文化学术进步,推动海洋文化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高质量完成这两个项目,学院以团队为核心,整合院内外、校内外力量,坚持政治站位和学术标准,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海大智慧。

  在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面临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加快学术共同体建设,凝聚共识,整体推进海洋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播、普及是当务之急。学者们围绕海洋文化与海洋强国建设、海洋文化理论建设的课题、海洋文化的中外交融互鉴等展开交流讨论,共同为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举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40余人参会。会议受到国内媒体广泛关注。

(图:李刚)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新闻网

链接:

http://news.ouc.edu.cn/2023/0311/c309a111595/page.htm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

主 编:修 斌

副主编:赵成国  马树华

出版发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2年12月


内容简介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本报告对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是在以往编写教育部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推出的新版报告。内容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九个分报告构成。另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


目 录


绪 论

修 斌

中国海洋文化是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以东夷、百越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民,依海而生,靠海发展;先秦海洋文化既体现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实用理性,也包含政治理想、道德胸襟、梦幻憧憬的精神价值;秦汉以降各朝代对海洋的经略和海疆的治理,为华夏子孙开辟了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地理空间,奠定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安稳的共同家园,并通过海域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不断生长发育、丰富多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神话、信仰、理念、认知、文学、艺术、科技、经验,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造就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海洋文明,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底气。同时,海洋是防御的屏障、交锋的舞台,更是交流的纽带,在当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需要与世界携手促进海洋文化的交融互鉴,深化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继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之后,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特别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中国的海洋发展、为中外海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描绘了宏伟蓝图。2019年4月,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习总书记还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这些重大倡议、重要论述(包括“海洋生态文明”“蓝色伙伴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海洋事业、完善全球海洋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中国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进入被称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海洋历史文化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机构日渐增多,学术会议接连不断,学术成果大量涌现,定期学术出版物和国际学术交流机制也受到瞩目。这一切又与中外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海外交通史、海外贸易史、海外移民史、航海史与航海文化、港口史与海港文化、岛屿历史与岛屿文化、海洋思想与海洋信仰、海洋民俗与海洋社会、海洋教育与海洋意识、海战与海军、海洋文学与艺术、海洋文献与海图、海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郑和下西洋研究,以及当下海洋治理、海洋权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学术领域产生交叉互动,促进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海洋文化继续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的五年,这些发展和成果得益于良好的环境,也得益于业界、学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我们有必要对“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报告的出版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中国海洋大学于1997年成立了国内首家海洋文化研究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创所所长曲金良教授领衔,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文化研究,进行海洋文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先后开设了海洋文化系列课程,出版了《海洋文化概论》《海洋文化与社会》《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五卷本)《中华大典》(海洋分典)等一批教材、专著、资料汇编,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等20余项国家、部委和国际合作的课题,以及教育部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卷、2014卷、2015卷)。近年来团队又先后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之专业版《海洋卷》(海洋文化部分)及专题版“中国海洋文化专题”的编撰。20多年来,团队始终重视海洋文化研究的史、论结合,注重科研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注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资政和社会服务功能,注重海洋历史文化领域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不懈努力,也做出中国海大的贡献。

本报告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团队在以往编写教育部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重新推出的新版报告。作为第一部新版报告,所涉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16年至2020年,也就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容既包括海洋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包括其研究状况,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等9个分报告构成,基本上包括了中国海洋文化最受关注的几个方面。现将9个分报告的情况略述一二。

1.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近年来呈现出新局面,尤其是关于海洋文化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内涵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更加丰富和多元,学术讨论更加活跃,宏观理论体系建构、区域建设实践研究、海洋生态文明研究、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受到更多关注。但是,海洋文化的理论创新、学科属性的探讨尚有待加强。该分报告选取部分已经发表和出版的综合性理论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概略呈现五年来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大致脉络和主要特点。

2.中国海洋史研究:海洋史业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表现在研究成果丰硕、学术交流频繁、青年研究人才辈出等诸多方面。从具体领域来看,研究的主题更加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政策、海洋社会经济、海疆海权、海洋环境生态、海图等较为集中,海洋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更加多元,跨学科特征明显,研究资料也得到更多挖掘和扩展。但是研究成果、研究区域还不够平衡,资料库建设需要加强。

3.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五年来我国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了新探索,规划立法、联合行动增多,学术研究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快速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被注入活态传承新动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整体而言,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稳中有进、重点突破的态势。但需重点加大保护范围、落实整体保护的有效政策措施。

4.中国海洋考古发展报告:近五年来考古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环境、科技支撑。水下考古取得跨越式发展,北起庙岛群岛,南到西沙群岛,一批令世人瞩目的成果问世。海洋文物保护新局面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建多个基地和中心,举办一系列会议和培训。以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合作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取得新经验。同时,中国海洋考古学术研究例如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出水文物研究、海洋考古技术研究都有新亮点,海洋文化遗产的展示也备受关注。

5.中国海洋民俗研究与发展:该分报告回顾了“海洋民俗”发展的历程与近五年的发展背景,指出社会政策创造了发展空间,学术研究则提供了理论前提。近五年的特点可归纳为海洋民俗研究热点集中、区域特色显著;海洋民俗文化开发实践日趋丰富、生命力更强;海洋民俗发展的数字化、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化趋势得到彰显。同时,也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足、问题意识缺乏连贯性、重古轻今、海洋民俗挖掘动力不平衡等问题。报告还从战略和政策、多主体参与、避免“建设性破坏”、加强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言。

6.中国海洋文学研究与发展: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学和海洋文化的双重属性。同时,海洋文学也是海洋文化形象化、艺术化的再现,是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有效途径。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学在创作和研究两方面得到重视。海洋文学作品出版呈井喷之势,数量多,文体多样,儿童文学在其中也占有相当比重。海洋文学研究论著不胜枚举,研究内容包括海洋文学定义、范围,具体时期或篇目,不同区域和不同作家,中外海洋文学比较和对外传播(翻译),海洋文学教育以及跨学科研究等。中国本土海洋文学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海洋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7.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特色文化产业,也作为海洋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海洋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新动能、也是建成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新蓝海,更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抓手。“十三五”时期,利好的政策环境加上沿海各省市的重视,使得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节庆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海洋影视业以及数字海洋文化产业等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呈现海洋文旅融合趋势显著、海洋休闲产业迅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快速升温、数字海洋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等特征。同时,未来发展也需要产业结构的突破,需要海洋文化资源现代化、创意化的深度挖掘,需要解决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以及统筹规划缺乏等问题。

8.中国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国海洋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领域是基础教育(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内容包括海洋课程学习(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海洋志愿活动(志愿者组织)、海洋实践活动(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日、知识竞赛、创意比赛)、海洋文化教育培训等。“十三五”期间海洋文化教育参与规模扩大,质量得到提升,形式不断创新,成效更加显著。存在的问题:教育领域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实践领域缺少专业引领和理论引领;在普及推广上缺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和实施保障。海洋文化教育不均衡、公众海洋意识淡薄的现状有待根本改变。建设新时代海洋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设海洋文化教育支持服务新机制等方面任重道远。

9.中国海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进展:近年来海洋历史文献的整理、影印、点校、研究都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海疆、海岛、海关、海外交通、海洋民俗等内容领域表现突出,一大批丛书和资料汇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复辑录、专题研究不均衡等现象。学界应与出版界共同努力,在摸清中国海洋文献家底、强化薄弱专题研究、重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投入更多力量。

此外,本报告还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这是新版报告的一个尝试,分类辑录还比较粗疏,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2013年开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到今天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报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团队持续探索“蓝皮书”的编写体例、内容、方式,努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努力反映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和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教育部有关司局、自然资源部海洋宣教中心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领导和学校文科处等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也得到学界同仁的鼓励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本报告的出版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张湉女士悉心工作!海洋文化团队参与报告执笔的师生克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繁重的困难,齐心协力奉献给学界、业界和广大读者的这份报告,想必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错讹,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促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