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3.20丨本周热词:“清朗行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文化类财政工作...

发布者:吴倩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次数:187

01

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清朗行动”发布会





3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出席发布会,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在去年的行动基础上,加大网络整顿力度,围绕网络直播乱象及网络谣言等重点,将在以下10个方面深化“清朗”行动。



简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预言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早已超越其技术范式本身而成为一种民众日常,具备改造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一方面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网站平台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数字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02

2022年下达中央预算64.9亿元投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据国家发改委3月15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9亿元,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展示、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等288个项目


简评: 中央本次投资计划聚焦文化强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跨区域跨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关键带动作用,为国家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宏观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进行重点领域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树立文旅标杆项目,有效发挥优质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树立更广泛的中华文化共同体认同。


03

河北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体建设





日前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河北省将积极对接京津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产品、产业和品牌,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体,努力推动形成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协同、平台渠道共用、规范标准共管、精品线路共推的发展机制。河北将主要着力于以下方面:强力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同推动冬奥冰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京津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示范片区;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和标准规范;实施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共塑工程;推动京津冀文化市场一体化综合监管。
简评: 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河北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冰雪旅游、长城文化等河北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安排,在国家有关部委和京津两市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抢抓发展机遇、狠抓组织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并且正在向着远期目标扬帆远航。

参考自:中国经济网


04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支持长江中游三省旅游业联动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旅游业联动发展,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共同打造精品线路,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监管。发掘运用好武汉、韶山、南昌等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深入研究长江文化,挖掘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资源,推动盘龙城、铜官窑、海昏侯国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支持景德镇御窑、“万里茶道”等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前期工作,支持汉剧、湘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城市群文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共建城市群文化合作发展平台,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简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要彰显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优势和特色,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为引领,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空间枢纽作用,是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全面提升省会城市在先进制造研发、科技创新驱动、全球贸易服务、文化和商业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功能,高标准建设湘江新区、赣江新区,增强“三核”综合竞争力,增强周边地区制造业基础和差异化发展。该实施方案有利于提升城镇带互通协作水平,增强节点城市发展动能。

参考自:中国旅游报


05

关于印发《国家艺术基金“十四五”时期资助规划》的通知





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管理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编制《国家艺术基金“十四五”时期资助规划》,并发布通知。


简评: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并发布了通知。该通知对资助对象、作品数量等设立规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正确方向;健全制度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合作机制为实施保障。通过全面深化资助体系、资助方式、管理方式和成果运用改革,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艺术事业高质量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参考自:文旅之声


06

《旅游绿皮书》:微度假旅游逐渐成游客首选出行模式






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围绕“旅游新发展格局”主题,通过1篇主报告和20余篇专题报告,对2021年至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透视和前瞻。其中指出,疫情以来,微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出行模式,也逐步成为旅游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模式以及游客消费趋势,其模式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出行半径缩短,短途旅游增多,二是出行频次上升,旅游更加普遍,三是出行意向模糊化,平台助决策,四是游玩场景多样化,旅游消费本地化。



简评:疫情对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开创了旅游的新时代,“微度假”是疫情之下出现的新的旅游体验,也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如何打造好城市周边的微度假胜地是文旅行业非常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微度假”与传统长途旅游有所不同,其重在路程近,时间短,频率高,并对旅游体验以及高服务品质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应当摆脱旅游市场的旧有心态,深入挖掘“微度假”的复合消费特点与游客心理,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旅游的局限性,持续提高旅游品质,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相关文创产品、高质量服务的多元融合,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在疫情防控的常态下,加快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07

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出炉





3月16日, 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线上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公布了《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的研究成果。报告显示,2016—2020 年度海外网络平台受众接受度排名前 20 位的中国国产电影分别是:《影》《白蛇: 缘起》《大鱼海棠》《急先锋》《叶问 4: 完结篇》《叶问3》《妖猫传》《少年的你》《功夫熊猫3》《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城》《英伦对决》《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战狼 2》《红海行动》《美人鱼》《铁道飞虎》《八佰》《中国机长》《湄公河行动》,其中动作片是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最高的电影类型。

简评: 文化影响力是一种“软实力”,而电影又是在文化影响力当中最具生机、最具普及性的一种大众传播形态,因此在推动中国的传播影响力、文化影响力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电影产业便显得特别重要。从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海外互联网受众对中国电影接受的文化符号元素开始发生结构性转变,从传统单一文化符号开始走向现代复合多元文化符号。

参考自:文旅中国


08

三部门印发《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蓝绿空间稳步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

简评: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内嵌”于楼宇林立、路网交错的都市丛林中的“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空间与文化活动场所。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09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布《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十四五”建设指南》





《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十四五”建设指南》对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涉及的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建设、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等建设任务进行细化说明。明确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支持范围、建设标准、成果提交方式等,提出了公共文化云各类型资源建设的格式规范。
简评: 技术范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鲜明的技术轨道,而数字平台技术以其强大的整合能力为公共文化“上云用数赋智”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能。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居民娱乐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数字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一些行业乱象,违规直播、偷税漏税等行业问题不断涌现。《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十四五”建设指南》是积极回应社会问题与时代关切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指明道路、提供遵循。

参考自:中国文化报


10

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发布:文化类财政工作重点?





3月14日,财政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的《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正式发布。2022年,预算草案将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简评: 由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可以看出今年文化财政类工作的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因其独特的跨界融合特性越来越具有服务于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战略功能,“文化+”“旅游+”成为其他产业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决策,在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发挥着枢纽型的关键作用。“预算草案”的发布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充分彰显财政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这无疑在“后疫情时代”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枚“强心剂”。

参考自:中国经济网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3月18日在北京揭晓“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

简评: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一个真正的考古“大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实施1388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各地开展主动考古发掘241项。如今的中国考古采取系统的科学理念,科学发掘和文物保护并举,采取多种科学手段进行跨学科式的交叉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中国考古学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