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互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1-02浏览次数:154

 
董文静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具备了明显的资金、技术优势,而且思想上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落后使很多资源、市场处于待开发状态,因而消费市场空间很大。总的来说,东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找资源,西部企业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创意思想、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优势互补,成为促进东西部地区互动的动力。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尝试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了西部文化产业,并且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引导下,建立了东西部地区交流的平台。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拟提出促进东西互动的建议。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互动
 
    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划分及东西部地区互动的动力
 
    1、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划分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山东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地带的科技水平和教育事业较发达、信息灵通,而且交通发达,沿海港口较多,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化程度高、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西部地带,包括新疆、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这12个省市区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生物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树一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市场平台。但西部地区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较差,市场发育程度低,建设资金匮乏,极大地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2、优势互补是东西部地区合作的动力
      从以上可知,东部的优势恰好是西部的劣势,西部的优势恰好是东部优势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又是促进、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东西部互相支援、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一方面,东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找资源;另一方面,西部企业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优势互补,成为促进东西部地区互动的动力之一。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1、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上海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引领的作用。上海文化产业中有很多行业、企业、产品都在全国占优势地位,上海大剧院的运行情况是全国同行业中比较好的;上海游戏产业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十强中,上海就占了一半;在上海的新媒体中,分众传媒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液晶电视广播网;在出版业中,世纪出版集团规模居全国第二;在电影业方面,上海的票房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
 
    旅游与文化融合,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促进旅游增长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陆续推出第七届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东方明珠“上海国际城市动漫展”等大型文化活动。
 
     青岛市已经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
 
    世界文化村、创意文化城、青岛大剧院等项目建设,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品位,活跃了文化生活。发挥青岛沿海旅游城市的特点,举办了“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等节庆活动,打造青岛节庆文化品牌,促进了青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虽不及东部地区迅速和全面,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些优势正好能适应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
 
    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云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象》、现代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等大批优秀作品。在举办了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云南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电影百年——云南红河电影周等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而且为云南文化产业的扩展了更大空间。
 
    国内外许多企业纷纷到云南投资和接洽文化产业项目,浙江横店集团投资20亿元在丽江、大理等地开发旅游、文化、影视拍摄项目,这些为云南文化产业提供很好的环境。而且,云南建设和完善了曲靖翠山影视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影视拍摄基地,云南已成为国内最有吸引力的影视拍摄外景地之一。
 
    广西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优势,着力构建山水、民歌等广西文化特色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艺术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博物业等文化产业门类。《印象·刘三姐》、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点项目成为本区文化产业的亮点。此外,广西还着力扶持贺州黄姚古镇、桂林戏剧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了“首府第一村”、《走进花山》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这些文化品牌促进了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了广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了不同于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创造了特色文化品牌,从而吸引了外资,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这就与东部地区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三、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互动的现状
 
(一)西部文化资源与东部资金技术、文化创意的互动
    中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又具有很高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些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要开发利用,需要借助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文化创意活动,才能促进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尝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了特色产业,吸引了外资和创意,使东西部文化产业形成互动。
 
1、旅游业
    民族文化旅游,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心态。
 
    2005年,“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在香港举办,文化周通过图片、唐卡、电影电视和歌舞演出、藏学家活佛交流等,展示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及其风土人情。通过文化周,西藏更充分地向外界展示和宣传了自己,推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据2005年7月20日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会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曾荫权表示,香港与西藏可以优势互补,两地合作空间非常广阔。西藏文化周不仅促进西藏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促进两地的经济、社会的合作和发展。
 
    近几年,西藏林芝地区着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区,开辟精品旅游线路,使当地成为了世界屋脊上的热线旅游线路之一。据统计,2006年,林芝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3.5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79%。[1]
 
    南宁市国际民歌节的前身是广西“三月三”歌节,1999年11月,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大地飞歌》、广西民族风情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因此走红。2003年,在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旅游美食节和大型游演活动——八桂狂欢游,全市接待游客26.26万人次,旅游收入1.36亿元。经贸活动方面,共签订项目合同51项,合同总投资金额108.26亿元。[2]2006年,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签约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53.7亿元。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有75个,占签约项目总额的51.2%。[3]民歌节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推动了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其他省区对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民族影视业
    实现西部影视产品的民族化,就是要树立西部民族文化品牌。此外,还要借助各种途径,对西部民族特色鲜明的电影、电视节目进行包装和宣传推广,树立具有西部特色的民族知名品牌。
 
     广西的影视题材独特而丰富,拥有形态各异的地域风貌及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服饰等,更是东部地区难得的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与兴安灵渠、桂林石塔城等民族文化古迹,为制作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影视片提供了索材。在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投资下,广西影视界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广西影视精品品牌。2002年第20届“金鹰奖”,广西4部电视作品获得5个奖项。其中首部放映我国壮族题材的20集电视剧《五色场》作为国家重点剧目在中央台黄金频道播出,被评审组誉为继电影《刘三姐》后多年未见的、有特色的好作品。
 
    2005年8月经国家广电总局同意批准,云南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影视产业实验区——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目前,云南省已基本建成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昆明基地、丽江影视拍摄基地等5个特色基地,以及曲靖翠山、大理天龙八部等8个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辅之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省内外到云南拍摄的剧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每年都吸引一大批剧组到云南拍摄,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成龙的《神话》等都曾在云南拍摄。云南本土影视机构也不断壮大,创作了一批民族风格浓郁的影视作品,如以《花腰新娘》、《河内,河内》为代表的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在云南乃至全国打响了“云南影视”崭新品牌。
 
3、民族艺术文化业
 
(1)民族演出业
    民族文学艺术为西部地区的演出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由著名的民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并领衔出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出的艺术精品。更重要的是,它继承并弘扬了云南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把云南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国外的先进科技手段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肢体语言、舞蹈语汇创造出的中国国粹精品。由民营资本启动的《云南映象》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赢得了观众、占领了市场、创造了效益,演出场次近700场,营业收入粗略统计已达4000万元。[4]可以说,《云南映象》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云南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
 
    音乐剧《金沙》是根据成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而创作的一个大型音乐剧。该剧将音乐剧的多种艺术元素与四川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从2005年4月上演至2007年2月,投资1600万人民币的音乐剧《金沙》已经成功在全国及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上演800多场,获得了1500万票房收入。[5]同时该剧将音乐剧同旅游业、影视音像制作等相关产业密切结合,形成了一条贯穿音乐剧表演、音像制品、仿古服装、文物仿制品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
 
(2)民族工艺品业
    民族手工艺生产的产品,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逐步走向市场,对繁荣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提高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手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州的剑川县先后组建了12个木雕企业,现从事木器木雕个体私营近1500户,从业人员3600多人,完成产品总价值4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1700多万元。特别是狮河村,从事木雕户数达394户,占该村总户数601户的66%,从业人数达434人,人均纯收入5271元,木雕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53. 6%。[6]从品种上看,农村加工以各有千秋,出现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格局,如狮河村以格子门为主,朱柳村以造型佛雕为主,太平村、邑平村以普通民用家居为主。
 
(二)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引导下,建立东西部地区交流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使东西部地区文化大繁荣、产业大发展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一项国家级的重要文化活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节,从1999年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历届艺术节上,大都有我国西部地区参演的节目,在2008年举办的第十届上海艺术节上,有云南表演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等节目。我国西部地区的这些参演节目借助上海艺术节这个平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了西部的特色和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向往西部地区,进而促进西部旅游业、演艺业的发展,并且能够招商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是全国四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从2005年开始,西部文博会分别在昆明、成都、呼和浩特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对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快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10月11日,第四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举办,共有西部12个省区市及天津、广东等15个代表团的13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企业和项目涵盖艺术演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民族民间工艺品等多个产业门类。在10月12日举行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共有4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51.2亿元。项目涉及广播电影电视制作、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旅游等领域。[7]可以说,西部文博会在推动西部文化产品交流和发展上,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一个崭新的平台。
 
   “西洽会”是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简称,创办于1997年,已在西安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互动第一平台。在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拓展东中部地区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二年来,“西洽会”汇聚了境内外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通过相互交流,将东部地区及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实现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中部地区东联西进、东部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构筑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给更多的西部以外的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了认识西部、投资西部的商机。“西洽会”的举办,使东、中、西部地区找到了一条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我国东西部地区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东西部地区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东部企业西进及东西部合作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东西部企业间的合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有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面过窄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舞蹈、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文化典籍、民族饮食文化等等,任何一项都具有可开发的价值。而从目前情况看,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一般只停留在以民族风情为内容的旅游业上,许多本可独挡一面的民族文化项目还只是旅游业中的“副产品”。旅游固然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但只有这条途径远远无法满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需求。比如,在民族风情旅游或民族文化村中,民族歌舞表演是一种基本形式,甚至是各种民俗活动的载体。其实,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民族歌舞完全有条件而事实上也正在独立开发,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纯文化艺术活动表现形式单一的发展机制。再如,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如蜡染、刺绣、雕刻等,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开发项目,但基本上是通过旅游业进入市场,几乎没有或很少作独立的产业部门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这既是说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经营的高难度,同时也说明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2、开发水平不高
    民族文化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其中哪方面的开发能创造出经济效益,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就要涉及到 “特色”问题。比如,西藏由于地理环境独特,居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地理与宗教的结合,造就了西藏的神秘色彩,成为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所以,有关西藏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就不可能抛开宗教这一领域。所以,要使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很多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准确定位,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民族文化产品雷同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且还在表面上看来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破坏殆尽。
 
3、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协调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西部民族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为了让这些文化能够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尽可能的在更长的时间里得到延续。过度开发常常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且低层次的开发,反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和负面效应。目前的情况是,西部很多地区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在西地区具有普遍性。拿举世闻名的东巴文化说,如照目前所剩无几的老东巴无传人的情况发展下去,十多年之后,将不复有东巴文化活动存活民间。
 
(二)促进东西互动的对策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兴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有效途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族文化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样,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样可以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证明,绝大部分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是能够走向市场共同产生经济效益的。因此,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创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2、重开发更要重保护
 
    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同时,过度的开发利用也会给民族文化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这方面己有许多教训,因此我们要对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文化部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在搞好西部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同时,要重视西部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并举。”——保护在前,利用在后,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化资源的利用工作。——这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对西部地区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战略。
 
3、建设文化产业精品,树立文化产业品牌
    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避免冲复和雷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他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4、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市场
文化产业市场是民族文化产业实现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也不断提高,对民族文化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民族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上,靠特色优质的产品繁荣文化产业市场,靠准确把握受众消费心理来积极引导消费,实现产品的流通,并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地区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就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西藏年鉴编辑委员会.旅游业实现新突破[A].西藏年鉴编辑委员会.西藏年鉴2006[C].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A].南宁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年鉴2004[C].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3]周寒、李春生.博览会贸易成交额12.7亿美元[N].南国早报.2006年11月4日.
 
[4]黄华.云南:舞动西部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6年5月12日.
 
[5]曹凤岚.《金沙》铸音乐剧“金”链[N].深圳商报.2007年2月7日.
 
[6]左停.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学术探索[J].学术探索,2002年,(01):125-128
 
[7]崔成泉、黄海、任学武.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博会开幕[N].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14日.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产业方向研究生)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